東北網11月5日訊 題:今生與『星』共相伴——專訪哈工大小衛星總設計師曹喜濱
劉培香 記者 朱丹鈺
曹喜濱本科、碩士、博士在哈工大學的都是金屬材料與工藝系鍛壓,學了10年材料的博士怎麼去做小衛星了?據曹喜濱教授介紹,1991年初他博士畢業答辯那年,首屆『中俄烏宇航科技研討會』在黑龍江舉行,曹喜濱憑借自己俄語優勢參加了會議,由此對航天學科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
那時正值『載人航天工程』論證階段,出於對祖國航天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曹喜濱從材料學院博士畢業後,將個人興趣與國家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做出了人生的兩個重要選擇:放棄自己學習了10年的專業,改為飛行器設計專業;放棄到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後的機會,以教師和學員的雙重身份進入俄羅斯薩瑪拉國立航空航天大學中俄宇航師資班,從零起步,開始長達兩年的飛行器專業的進修學習,並從此把它作為人生最大的追求。
在俄羅斯學習的兩年時間,他分秒必爭,因為專業基礎比『科班』出身的人要差一些,所以他倍加努力,繁重的學習和工作任務沒有使他氣餒,艱苦的條件沒有打消他的斗志,反而磨練了他的意志,推動他以執著的信念和驚人的毅力在短時間內掌握了航天器設計的專業知識。
功成名就身不退他只為堅守心中那份承諾
通過深入思考和精心組織,學校於1995年即開始著手小衛星的研制工作。同年原國防科工委在北京召開『關於中國研制小衛星』的會議,討論中國如何發展自己的小衛星。會上,我校拿出『關於哈工大研制小衛星的具體方案』,曹喜濱教授在會上就這個方案作了報告。從此,在相關部門大力支持下,一批以曹喜濱為代表的哈工大人跨學科組成研制隊伍開始『進軍』小衛星。
面對『哈工大能否研制小衛星』的質疑,在『試驗衛星一號』研制過程中,作為總設計師,曹喜濱身體力行,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白天與大家共同設計、討論,做出技術決策,晚上還要查閱大量的資料補充自己的知識和工程經驗盲區。終於讓『試驗衛星一號』在2004年4月18日23時59分一飛衝天、遨游太空。
其實在哈工大第一顆小衛星『試驗衛星一號』發射成功之後曹喜濱已經『功成名就』,他完全可以選擇安逸的生活方式,但是他認為小衛星的發展,不僅對衛星所自身的發展,對學校、對國家也是意義重大,便毅然選擇了將哈工大小衛星的研制之路進行到底,更加執著地堅守著心中的那份承諾。
高強度的工作和精神上的壓力損害了曹喜濱的身體健康。從早上睜開眼到晚上睡覺前,曹喜濱經常不是看紙質材料就是盯著計算機,時間長了眼睛特別累,尤其是右眼看東西越來越費力。2006年底纔40多歲的曹喜濱做了白內障手術,那時正值『試驗衛星三號初樣研制期間,安心靜養是不可能的。他日復一日地與各種材料、報告打交道,現在視力又開始模糊了。他坦言:哈工大的航天文化對自己影響深遠,若不是因對航天事業的那份責任、對小衛星的那份執著,或許自己早就放棄了。
勇於擔當的帶頭人
『對於一個想要有所成就的人,堅持學習積累、努力超越自我是永恆的任務;對於一個求生存謀發展的行業,著眼改革實踐、不斷探索創新是一個不變的主題』這是曹喜濱所贊賞的話,也是他十幾年來在航天領域和教育戰線上拼搏進取、不斷創新的真實寫照。
對待科研工作,曹喜濱始終把握科技發展的前沿動態,經常主動與同領域的專家同行交流思想;他不局限於傳統、不拘泥於形勢,通過各種方式積累知識、獲取信息,充實自己的頭腦;尤其對國內外航天領域的新思想、新發現保持高度的敏感,在掌握專業新近動態的基礎上提出許多具有建設性和工程價值的新觀點、新方法。
『乾大事的人』曹喜濱有一股子衝勁兒,愈挫愈奮、歷苦彌堅。身為小衛星總設計師,曹喜濱一直處在壓力的『風頭浪尖』上,當年有人說哈工大衛星所是小衛星研制隊伍裡的『土八路』,他當即樂觀地表示,只要能打仗,『土八路』怎麼了,我們願意做『土八路』。作為衛星技術研究所的所長、衛星所生存發展的帶頭人曹喜濱不僅自身素質過硬,而且善於團結周圍的人共同創業,信任和依靠自己的團隊。對於他來說『一個技術過硬、團結合作的隊伍是事業成功的關鍵』。
在培養團隊人纔的方面,曹喜濱言傳身教,鼓勵年輕人『從看不明白的角度提出思考。』憑借豁達開朗的人格魅力、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和淡漠名利的大家風范,曹喜濱贏得了同事們的信任和支持,帶出了一支既有雄厚基礎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創新精神,特別能戰斗和特別能奉獻的科研隊伍。
這麼多年,經歷了數不清的艱難坎坷,曹喜濱說自己最高興的是衛星所團隊能夠凝聚成現在這樣一個狀態,大家在一起開心工作,特別是剛剛留在所裡不久的年輕人提高得很快,他們是衛星所未來的希望。
坦蕩謙遜的普通人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包容!我這個人脾氣不好,有時候甚至會發火,大發雷霆讓人下不來臺。但是大家卻從來沒有為此跟我計較過什麼。』身材高大魁梧的曹喜濱是一位性情中人,為人樂觀直爽,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他爽朗的笑聲;工作中的曹喜濱嚴肅認真、一絲不苟,非常反感華而不實的作風。對於工作中不符合要求的行為,他經常會有嚴厲的苛責。
『曹老師工作時很嚴厲,但絕對是對事不對人。他私下裡很友善。相比之下反差挺大,但這樣全面而真實的曹老師纔讓人覺得可親可近。』衛星所的年輕人如是說。
誠實、敬業、踏實是曹喜濱最看重品質,他說自己『對別人要求很嚴』,其實他對自己要求更嚴。平時只要他不出差,早上7點鍾曹喜濱一定會到辦公室,即使是周六、周天也從來沒有遲到早退過。衛星所一年到頭沒休過星期六、星期天,也沒有寒暑假,即使過春節的時候,也是大年三十纔休息,正月初三又開始上班,而曹喜濱更是過完大年初一就到單位工作了。『從第一顆小衛星到現在,曹老師付出的心血最大,起了最關鍵的作用。他做事認真刻苦,掌握知識很快,學東西領域很寬,說他是學習型、知識型的人纔,這一點兒都沒錯。』徐國棟教授說。
這麼多年的辛苦自己得到了什麼回報?曹喜濱坦言,有小衛星和同甘共苦的同伴們他已經很滿足。對於物質和名利曹喜濱一向以平常心視之,追名逐利不是他的目標。『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對現在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已經很滿意了,如果我想賺錢,肯定不是現在這樣一種做法。』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時間都投入到工作中了,家庭的事情就無暇顧及。曹喜濱表示,因為工作忙,兒子都是愛人在管,自己和兒子很少有時間交流,更談不上輔導功課,兒子考高中他也顧不上,好在讓他自豪的是,今年兒子以470多分的好成績考上哈師大附中。而平時只要不出差,曹喜濱也會盡量回家吃飯,在家的時候就接送兒子上下學。
『業餘生活已經沒有什麼了,我以前是體育迷,喜歡看球、踢球,現在完全沒有時間了,平時覺得非常累,一回到家只想休息。睡覺之前還得考慮很多事情。工作是否按計劃完成了,哪些工作還沒有做好?明天要怎麼做……』
對於曹喜濱來說『試驗衛星一號』和『試驗衛星三號』兩顆小衛星只是過程而斷然不是結果,毫無疑問前面的路還很長,他和戰友們在接下來的任務中將一如既往地去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完成一次又一次跨越,實現一次又一次零的突破,譜寫一個又一個傳奇……小衛星的發展會越來越快,尤其是應用領域,會越來越廣,衛星所的發展空間也會越來越廣闊。『因興趣而開始,為責任去堅持』,曹喜濱將繼續著他和小衛星相伴的一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