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5日訊 同江市三村鎮農民今年種地有了高科技做幫手,采用GPS衛星定位系統起壟,這樣起的壟,壟向筆直,千米壟距誤差不超過3厘米,能夠高效的保證作業質量。衛星幫忙種地,是農業示范核心區建設的成果之一。同江市三村鎮充分利用各種示范區建設模式,綜合農業示范核心區建設的先進經驗,推動土地規模經營、規模生產,促進核心區建設。目前,示范核心區總面積已經達到6000畝以上,輻射帶動全鎮15個村屯28萬畝農田。
三村鎮新富村將46戶農民總面積1560畝土地集中起來,采取統種分管的模式建設現代化大豆良種示范區。示范區獲得了與豐收年種業有限公司及建三江管局七星農場的合作機會,開展村企、場市共建。由豐收年種業有限公司提供原級大豆優良品種,由七星農場有償提供大型農機具統一旋地、耙地及衛星定位起壟。這樣就很好的解決了種子、資金、技術、機械力量等投入不足的問題,提高了園區的建設標准和科技含量。采取農機、農技相結合,良種、良法相結合的方法,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引導農民放棄以往『單打獨斗、小戶經營,低投入、低產出』的老路,走上了規模化生產、規模化管理、集約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的致富新路。
去年春天,經同江市農委協調,三村鎮紅建村經過耐心細致的工作,組織了54戶農民將村西1800畝耕地集中連片租賃給哈爾濱為豐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進行綠色水稻生產。今年春天,為豐公司投入資金100多萬元建設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水稻生產基地內組裝了先進實用技術。周邊的水稻種植戶通過學習他們的技術,普通農戶的水稻長勢也明顯好於往年。輻射帶動了全鎮4個村水稻生產技術的大幅提高,使農民認識到了規模化生產、規模化管理的有利之處。通過土地流轉,農戶人均收入達到了1萬元以上,還有部分農民到農場等地大面積承包土地搞規模經營,收入非常可觀。
三村鎮三村村土地面積比較多,特別是在江北有大量的土地。一些農戶每天到江北種地費用很大,綜合效益不高。而部分種地大戶機械力量足,技術水平高,經濟效益好,渴望擴大種植規模。為此,鎮領導因勢利導,組織村民算經濟帳,引導他們自願把江北土地以合理價位流轉給種地大戶,實現規模經營。現在江北種地大戶共有6戶,每年種地都達到1000畝以上,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戶年人均收入達到6500元。
今年,同江市三村鎮的農民嘗到了農業示范核心區建設的甜頭,也摸索出了一條土地規模經營的新路。促進規模生產需要積極謀劃、主動運作和勇於創新,三村鎮對農民的意願也做到了『引』而不『壓』。明年,三村鎮還將繼續探索、完善核心區建設工作,力爭使核心區面積不斷擴大,探索規模化生產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