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5日訊 劍閣蜀道險,援建不畏難。
山路崎嶇,他們的腳步沒有停止向前;餘震頻發,他們沒有懼怕和畏險;高溫濕熱,他們沒有叫苦叫難。
一個個援建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建設,無不凝聚著他們的智慧和汗水。
他們是愛心使者,把黑龍江人民對災區人民的深情厚意傳到四川,送到劍閣。
凝心血,專家謀劃規劃忙
援建指揮部會議室牆上掛著一幅援建流程圖,從立項、可研、施工圖設計和審核到招投標、開工建設各環節,項目法人、劍閣縣相關部門、我省援建前線指揮部,三方職責清晰明了,完成時限明確。總指揮劉國會說,這幅圖看似簡單,卻是指揮部全體人員智慧的結晶。
援建項目涉及受援方和援建方,涉及援建資金支付,援建方式、項目流程在國內沒有可參照的東西,且集中幾十個項目,在劍閣歷史上從未有過。
指揮部共12個人,抽調自省內發改委、建設、水利、教育、衛生、交通、民政等部門,全是各部門的業務骨乾,專家型乾部。
肖興民作為援建指揮部綜合計劃組的組長,帶領陳偉東、陳霖全力以赴,工程組參與,指揮部上下群策群力。『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多少個挑燈夜戰後,工作流程圖終於浮出水面。與劍閣縣溝通確定後,雙方共同遵守這一工作流程圖,各司其職。10月21日,在四川省召開的抗震救災表彰大會上,肖興民站在了先進個人領獎臺上。老肖說:『我是代表前線指揮部來領獎的,榮譽屬於我們整個集體。』
樹廉潔,主動請人來監督
6月24日,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杜家毫為前線指揮部人員送行時,對指揮部人員諄諄教導:要乾乾淨淨搞援建,不能項目搞上去,乾部倒下來。
指揮部人員的頭腦中一直繃緊著乾乾淨淨搞援建這根弦。每天早上,指揮部都要開例會。會上,廉潔問題常掛嘴邊。『援建款物是黑龍江的,更是劍閣的,決不能出任何問題。』
指揮部成立了監督檢查領導小組並主動『申請』被監督,與劍閣縣建立了監督協調機構和機制,每個月都要進行一次例行性工作聯系,相互通報掌握的援建項目進展情況,全過程參與援建項目立項、招標、工程建設、工程驗收和資金撥付各個環節的監督,協商解決項目建設中發現的問題。
據劍閣縣紀委負責人介紹,在四川18個對口援建省市中,我省是第一個主動與受援方建立協調機制的省份。副總指揮劉雙作為非黨乾部、省監察廳特聘監察員進行黨外監督。
憶難忘,百日攻堅見真情
7月,前線指揮部在劍門關酒店前的一片活動板房『安營紮寨』,一直住到9月末纔『搬家』。板房臨馬路,地處交通要道,每有車輛經過,便是一陣轟鳴。百日援建工作的一項項決策就在這板房中發出。在嘈雜和喧囂中,晚上12點前幾乎難以入睡。
盛夏,鐵皮板房內30多度的氣溫讓人幾乎喘不過氣來。副總指揮王廣焱說,逢下雨,房頂漏,房內十分潮濕,被子差不多能擰出水來。
指揮部的周樹奎和楊臣挽起褲腿,數著腿上密密的疤痕,相互比照。『大管家』王君更是前胸後背濕疹連成一片。於文、洪友會身上濕疹『重茬』都打起『硬結』。
大地震過後,餘震頻發。最多時,一天經4次餘震。久了,指揮部的人習以為常。
『布置工作基本靠吼,鍛煉身體基本靠走。』每到傍晚,劍閣縣城的繞河大堤上,總有一群身著迷彩服的男人在堤上疾行。
指揮部12人中,11人已四十歲開外,全是家裡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個老大嫂』。孩子考試,陪不上;老人住院,顧不上。人人有本難念的經,可都藏在心裡。34歲的陳霖,指揮部的『小老弟』,來劍閣時,孩子纔10個月,到劍閣後,指揮部給每人的電腦都配上了攝像頭,陳霖將攝像頭轉了個,想孩子啊,卻不能看,越看越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