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伊春市夯實社區黨建工作 推進擴展服務領域
2008-11-07 08:56:1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鄭鑫 郭銘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7日訊 伊春市行政區劃面積約3萬平方公裡,人口132萬。下轄1縣1市15個行政區,共有31個街道、207個社區,在職黨員14925名。近年來,伊春市不斷加大社區建設工作力度,切實加強社區黨建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帶領群眾努力構建和諧社區,為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完善社區黨建工作新機制

  按照中央和省委關於加強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的要求,把社區黨建工作作為全市黨建工作的重點,全市各級黨組織把社區黨建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分別制定工作方案,細化工作落實。

  以搞好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為主題,以加強街道和社區領導班子建設為重點,以創新社區黨建工作體制、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為動力,結合實際制定下發了《關於大力推進社區建設的意見》等10餘個指導性文件,多次組織召開社區建設工作會議,全力開展了『五個好』街道社區黨組織創建活動。根據一年來創建活動開展情況,已確定命名20個街道黨工委為2007年度全市『五個好』街道黨工委。

  整合資源提高乾部素質

  大膽創新選人用人機制,實行了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班子成員交叉任職,有96個社區黨組織書記和居委會主任實現了『一肩挑』;通過選派乾部、公開招聘、民主選舉、競爭上崗等形式,共選拔調整了39名黨性觀念牢、綜合素質高、協調能力強的年輕後備乾部充實到社區黨組織的領導班子中來。

  目前,全市社區班子成員平均年齡為39歲,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乾部佔班子成員的95%,年齡、文化結構趨於合理,整體素質明顯提高,推動了工作開展。伊春區紅昇街道衛星社區不斷加強社區黨組織自身網絡、自治網絡、橫向組織網絡建設,並結合不同類型黨員實際,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加大對黨員的管理力度。幾年來,社區先後被授予全國學習型社區創建示范社區、省級先進街道社區黨組織等16個榮譽稱號。

  加大投入改善社區設施建設

  針對社區辦公用房不足、辦公設施陳舊等問題,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政府投入、企事業單位贊助、改造利用現有設施資源等辦法,按照『統一規劃、逐步配套』的原則,使社區的辦公條件得到較大改觀。

  目前,全市203個社區,有辦公用房的達100%,社區綜合服務站有用房的達100%,有辦公經費的達100%,有80%以上的社區還配備了微機等現代辦公設備。此外,全市社區工作者工資、生活補貼納入財政預算情況有較大幅度地提高,分別達97.54%和95.78%,為全面推進社區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五營區政府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努力籌措資金100多萬元改善社區辦公條件,10個社區辦公面積平均達到100平方米以上,並全部配備了微機、打印機等辦公設施設備,確保社區建設工作規范開展。

  引導社區黨員參與社區建設

  利用社區宣傳欄、傳單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社區知識,讓廣大社區居民特別是駐社區單位和在職黨員了解什麼是社區、為什麼建設社區和怎樣建設社區,不斷放大社區黨組織的輻射效應,逐步把社區黨建工作重點向駐社區單位和在職黨員延伸。

  一年來,全市各社區共出有關社區知識的板報4300多期,發放宣傳單30000餘張,宣傳教育面達100%。同時,建立了社區共駐共建工作領導責任制,在基礎黨組織評先選優、文明單位創建評比、發展黨員、提拔乾部等工作中,將駐社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情況作為一項重要依據,有效增強了駐社區單位共駐共建的意識。一些社區還組織在職黨員利用業餘時間參與志願服務,增強了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建設、服務社區居民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伊春林業中心醫院第三門診部是伊春區衛星社區的轄區單位,每年都定期組織在職黨員到社區開展義診,還上門為行動不便的居民檢查身體,為社區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檔案。帶嶺區在各社區分別設立了民事調解、衛生監督等20個崗位,到社區報到的在職黨員每人根據實際情況認領一個崗位,為社區提供服務。紅星區和伊春區等地組織駐社區單位志願者和在職黨員深入社區或居民當中,定期開展技術培訓、法律諮詢、文體健身及義診等活動。

  服務群眾豐富黨建工作內涵

  幾年來,全市社區黨建工作突出以人為本、服務群眾這個中心,圍繞居民群眾關心的難點、熱點、焦點問題,組織開展了文體、科教、法制教育活動以及面向社區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和面向弱勢群體的社區救助、福利服務。

  目前,全市共建立縣區社區服務中心56個,街道社區服務中心128個,組建社區黨員志願者服務隊666個,社區黨員志願者人數達4458人,社區便民服務設施和網點7500多個。2007年,全市志願者開展廣場便民服務活動、廣場文藝演出和綠色環保等各類社區服務活動4600餘次,幫助困難家庭2500多戶,幫助實現就業再就業15000多人,社區服務覆蓋面達90%以上。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