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哈工大研發"試驗衛星三號" 一飛衝天的背後故事
2008-11-14 10:10:5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新美 吉星 趙宇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14日訊 5日,哈工大繼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顆技術試驗衛星之後,再次發射了『試驗衛星三號』,創下高校兩度研發小衛星、連戰連捷的記錄。如今在『試驗衛星三號』遨游太空之際,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顆小衛星的研制始末和其中的故事。

  續緣:『一號』到『三號』的突破

  11年前,1997年10月,早已決意研制小衛星的哈工大憑借強大的科研實力從國內眾多單位參與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承擔了國家『863』計劃支持的重大項目『微小衛星一體化系統總體技術』,確定進行『立體測繪微小衛星』總體方案論證和關鍵技術研究,『試驗衛星一號』研制工作正式啟動。

  2年前,哈工大憑借良好的小衛星研制基礎,承擔了第二顆小衛星『試驗衛星三號』的研制工作,並於2006年1月順利立項。

  小衛星試驗隊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緊張工作。馮健攝

  從『試驗衛星一號』到『試驗衛星三號』實現了怎樣的突破?哈工大科學研究院院長、『試驗衛星三號』副總指揮付強給出一個形象而有趣的比喻:這好比研制一輛汽車,第一次研制建立了『造車』規范和條件,鍛煉了工程科研隊伍。第二次研制則注重『造車』的質量與特色,給乘坐的『載荷』提供更可靠和更『舒適』的條件。哈工大小衛星的研制也是這樣,第一顆『試驗衛星一號』是顆『入門星』,尚停留在小衛星技術實現的層面上,而此次『試驗衛星三號』小衛星的意義則是建造一個成熟可靠高水平的平臺,有效地完成相關載荷和元器件的搭載試驗任務。『試驗衛星三號』由衛星平臺和有效載荷兩大部分組成,攜帶的試驗載荷數量多,且接口關系復雜,整星測試工作量很大,除哈工大外,國內還有22家合作單位。

  攻關:兩年半的發射准備期

  『試驗衛星三號』總設計師、哈工大衛星技術研究所所長曹喜濱說,與大衛星相比,小衛星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研制周期短、發射快速靈活等優點。但小衛星本身的研制指標要求高、新技術多、技術風險大,既要保成功又要有創新。

  『試驗衛星三號』的發射任務時間在立項時已經確定,給哈工大衛星技術研究所的研制時間只有兩年半。這期間要完成立項准備、方案評審、元器件篩選采購、初樣和正樣研制、轉場發射等一系列工作,工作內容龐雜而繁瑣。

  『這幾年的工作任務一直都比較緊張,節奏也很緊湊,平時根本沒有周末,過年過節難得休息。』『試驗衛星三號』副總設計師、哈工大衛星所教授徐國棟說。

  時間緊迫,無法預料的困難卻層出不窮。張迎春副總設計師介紹說,這顆小衛星最大的特點就是載荷多,這麼多雞蛋放在一個筐裡,筐得很結實纔行,因此衛星平臺必須可靠,要為有效載荷創造良好的環境,而作為工程總體單位要對各個分系統、有效載荷提出具體設計要求,還得把好關,管理好,這些都是新的挑戰。

  『試驗衛星三號』針對在軌運行中可能出現的故障、以及衛星研制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都采取了必要的對策措施,並且對在進行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復核復算和質量復查中發現的問題,均進行了改進處理。與同類衛星相比,『試驗衛星三號』在功能和性能指標方面都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把關:不帶隱患上天

  為了成功發射『試驗衛星三號』,哈工大建立了有效的衛星研制質量管理體系,實現了『不帶問題轉入下一程序,不帶問題轉場,不帶隱患上天』的目標,使試驗任務全過程的質量管理一直處於受控狀態。

  衛星出場評審之前首先要通過元器件專項審查,為此哈工大專門聘請了相關元器件專家去各個載荷單位審核元器件清單,保證所選元器件狀態清楚,功能和質量滿足可靠性和安全性。有一次某關鍵模塊的制作單位在一次評審中被查出沒有航天資格認證,哈工大衛星所毅然將其換下,寧可損失財力、延誤進度,也要保證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

  曹喜濱說,『試驗衛星三號』質量管理方面更具科學性、規范性,完全能夠實現『一次成功,穩定運行,兩年壽命』的質量目標。這對探索既能符合質量體系的規范要求、又能針對衛星特點具體實施的質量管理體系,是一次很好的嘗試。然而,同航天工業部門相比,高校對航天規范的理解和熟悉程度還存在著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既滿足國家工程研制應用需要,同時又符合高校特點的質量管理體系將是學校今後科研工作的一個重點。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