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6日訊 冬季來臨,隨著氣溫的下降,部分市民的戶外活動逐漸減少,室內也很少通風,都喜歡呆在家裡享受溫暖。殊不知室內空氣如果不流通,極易導致細菌滋生,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
記者為此采訪了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學教研室副主任唐玄樂教授,作為室內環境的專家,唐教授鄭重提醒廣大市民:冬天一定要每天都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而且要學會正確方法。
冬季居室通風注意事項
唐教授介紹說,家裡的裝修、吸煙、做飯、噴霧劑等,包括人體本身都會產生污染,導致室內微生物滋生,當這種污染在室內超過一定濃度後就會對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危害。專家提醒,居家通風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最好在每天的早、中、晚開窗通風3次,每次通風時間以15至20分鍾為宜。有人認為開窗次數越多越好,其實也並非如此,因為冬季頻繁開窗會使室溫降低,老人和孩子容易著涼生病。
其次,如果房間較小、室外有風或較寒冷的情況下,開窗時間應短一些;若房間較大、室外無風或比較暖和的情況下開窗時間應相對長一些。據測算,以80平方米的房間為例,在無風或微風的條件下開窗20分鍾左右就可使致病微生物減少約60%。
第三,如果室外污染物較多,車流量也比較大,就需要調整每天的開窗時間。早上稍提前一些,晚上稍拖後一些,爭取在車少的時間開窗換氣。如果遇到風沙、陰霾等惡劣天氣,最好在有紗窗的情況下,窗戶開小一點,並使用加濕器、濕化噴霧,或在暖氣上放一盆水,以增加空氣濕度,讓灰塵和微生物都沈下去。
第四,老人和孩子最好在開窗之前加點衣服或者換到其他居室,通風後再回到室內,以免開窗後因溫度驟降而患病。如果有重病患者,則需慎重開窗,盡量用紫外線消毒燈來淨化空氣。
另外唐教授還強調說,需要注意的是,室內溫度不要因開窗而降到16℃以下,最好控制在16℃?24℃為宜。
剛裝修的房屋如何通風
隨著住房條件的逐步改善,許多市民購買了新房,然後就大規模裝修,使用各種裝飾材料裝扮新家,殊不知在裝修的同時也給日後家人的身體健康埋下了諸多隱患。唐玄樂教授說,對於新裝修過的房屋必須在3個月後纔能入住,因為3個月後屋內裝飾材料中的大部分有機物質和有害氣體纔會釋放出來。
專家介紹,新裝修過的房子在通風前應該將房屋的門窗關閉12-24小時,並使室內的溫度昇高一些,這樣有利於裝飾材料中的有機物質和有毒氣體盡快釋放出來,使室內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和有害氣體濃度達到較高程度,然後再把門窗打開,最好是前後對流通風,這樣可以使室外的新鮮空氣快速進入室內,屋內的有害氣體和有機物質迅速得到稀釋,並隨空氣流動到室外。
唐教授還說,有條件的市民在裝修後應盡量多通風一段時間,最好在6個月以上,這樣會更加有利於居住者的身體健康,尤其是有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
『人味污染』與室內通風
有關資料顯示,室內空氣污染,除了外部環境因素外,還與『人味污染』有關。
所謂『人味污染』,就是人體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化學物質,共計500餘種,其中從呼吸道排出的有149種,如二氧化碳、氨等。如果讓3個人在門窗緊閉的10平方米的房間內看書,3個小時後檢測就會發現,房間內的二氧化碳增加了3倍,氨增加了2倍。所以緊閉門窗的時間越長,室內二氧化碳的濃度就越高,人的感覺就會愈發壓抑、發悶。
據了解,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經它排泄的廢物多達171種。英國科學家曾對室內塵埃進行測定,發現塵埃中90%的成分竟是人體皮膚脫落的細胞。
另外,人體經汗液蒸發的尿酸、尿素、鹽分、皮脂腺的分泌物等等,皆從皮膚散發到室內空氣中。即使是健康人,每天通過吐痰、咳嗽、打噴嚏等,也會排出400億個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彌散在空氣中造成污染。若是房間內有病人,排出的病原微生物和有毒物質會更多。
為了防治這些『人味污染』,首先要經常開門開窗,通風換氣,即便冬季氣候寒冷,每天開窗亦應在2?4次左右。另外,還應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理發,換洗衣服,常曬被褥,室內經常掃地拖地板,家具要用濕抹布擦洗,防止灰塵飛揚。
唐教授最後強調說,臥室內不宜擺放過多的花草。冬季由於不經常開窗,室內的氧氣相對較少,這對於患心肺疾病的患者來說無疑會造成更加缺氧的狀況。而一些老年人往往還喜歡在臥室裡擺放很多花,殊不知這樣會造成夜間臥室內更加缺氧。由於植物光合作用是在白天太陽光照射在植物的葉片上纔可以進行的,屋裡的氧氣也纔能得到增加。而到了夜晚,這些花草就會吸入氧氣,與睡眠中的人爭奪室內的氧氣,對人體健康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