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0日訊 已進入11月的龍江大地,冷風瑟瑟。記者在賓縣經建鄉采訪,卻目睹一個個火熱的畫面——
【畫面一】提起新農村建設,無論鄉村乾部,還是普通農民,都豎指贊嘆:變化太大了,多虧省政協幫俺們了——言語態度熱情洋溢,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畫面二】走村入屯,看到村民有開著小四輪拉沙子運土的,有拿著鍬鎬墊道鋪路的,改善生活環境,建設美好家園——農民自己動手,乾得熱火朝天;
【畫面三】一臺巨型膠輪拖拉機拖著長長的農具在深翻土地,田野裡,捆運苞米稈、滅茬子的農民隨處可見,雖然身穿厚厚的棉衣,臉讓風刺得通紅,但他們的臉上仍掛滿笑容——和經建鄉合作共建的北安農墾分局建設農場,把285馬力的大拖拉機給開來了,還帶著深松整地的農具,哪塊地先收拾乾淨了,又連成了片,就給哪兒深松整地。
『這一系列的變化,都始於2006年的新農村建設。』鄉黨委書記趙凡高興地告訴記者,『3年來,省政協先後協調籌資2794.5萬元,幫我們建設美好家園,我們鄉的變化那是翻天覆地呀!農民的心氣和觀念全變了。』
幫建三年村村路通
經建鄉離哈爾濱只有70公裡,但卻是賓縣22個鄉鎮中最偏遠落後的一個。為什麼?因為沒有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在我們這兒,幾乎每年雨季,都有人畜傷亡事件發生——不僅路不好,通往外界的橋也全都是年久失修的破木橋。』鄉黨委書記趙凡對路的感受是刻骨銘心。 『因為路不好,農產品運不出去,我們守著賓縣和哈爾濱兩大市場,卻不敢發展高產高效的果菜生產,農民縱有千個百個致富的路子,也沒心氣搞。因為偏僻落後,姑娘不願嫁進來,乾部不願來任職。』
作為經建鄉的幫建單位,省政協黨組了解到這情況後,做出的第一個幫建決策就是:超常規大力度修路,讓大多數人盡快嘗到新農村建設的甜頭。在省政協的大力幫助下,3年,籌集資金1005萬元,鋪設通鄉水泥路52.55公裡,經建鄉及下轄的9個村,全部通上了公路。為配合道路建設,3年中省政協還幫助協調資金264.5萬元,為經建鄉修建鋼混橋梁12座。
場縣合作農牧齊發
路通了,經建人發展生產的熱情上來了;然而百廢待興,一時間竟有無從下手的感覺。省政協幫建班子經過認真調研,為經建鄉謀劃了一條致富捷徑:場縣共建,合作發展。省農墾總局大力支持,確定了北安分局建設農場。
2007年,建設農場與經建鄉的合作共建正式啟動,一方面建設農場出資120萬元合作建立了雙建農機合作社,一方面共同實施兩個『一、百、千、萬』工程,即在農業生產上,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屯1個,百畝示范田70個(每屯一個),千畝示范區9個(每村一個),當年就實現玉米機械收獲1萬畝、大機械深松整地2萬畝;在畜牧發展上,建立一個標准化繁育站,百頭牛場2個,千頭豬場1個,萬只雞場1個,在他們的帶動下全鄉湧現了一批養殖大戶。同時,還促成北大荒種業集團在賓縣落戶,設立種子經銷辦事處,在經建、擺渡、勝利等9個鄉鎮建立種子經銷站,方便農民購買生產資料。
巨大的反差對農民觸動很大。2008年,主動要求耕地連片,讓農機合作社代耕的農戶迅速增多;自覺學習采用農墾先進耕作技術的農民,比比皆是。
結構調整多路進財
生產發展了,腰包變鼓了,新農村建設在經建人的心中也紮下了根。繼道路狀況改觀之後,省政協又先後幫助經建鄉打人畜飲水井10眼,機電深水井9眼,既保證了村民飲用安全水,又解決了抗旱及灌溉用水。
外來的先進理念與豐富信息,讓經建人開了眼界也多了致富門路。特色種植,沒兩年時間,就發展到1.3萬畝,佔全鄉耕地的1/10——烤煙、萬壽菊、兩瓜、棚菜、露地菜,這些效益高的種植品種,在經建鄉遍地開花;標准化養殖——一個投資600餘萬元、年可出欄800頭的肉牛養殖場,在省政協的大力協調下建成了;勞動力轉移——建築工地、亞麻編織、餐飲服務、縣鄉修路,經建人轉移增收毫不含糊,每年外出8000多人次,收入十分可觀。
看著家鄉的新變化,腰包漸鼓的經建人打心眼裡感謝新農村建設的好政策,感謝幫建他們的省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