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哈爾濱市道裡區組建科技專業合作社促進農民增收
2008-11-24 09:05:31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趙琪 姜雪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4日訊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技術問題、農產品銷售問題和農產品質量問題成為困擾農業昇級和農民增收的『三大瓶頸』。從今年起,道裡區通過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在全市率先創辦了首批農民科技專業合作社。通過『農業結社』模式變單一種植為合作經營,變無序生產為科學統籌,不僅破解了困擾當地農業的『三大瓶頸』,更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

  『入社』農民初嘗合作甜頭

  道裡區榆樹鎮新鄉村是一個聞名遐邇的紅提種植之鄉,過去都是一家一戶生產,由於不成規模,產出的紅提賣不上價,農民的積極性受到了影響。今年5月份,他們加入了紅提科技專業合作社,統一技術,統一銷售,沒到國慶節,5棟大棚裡的紅提就賣光了,不但省了心,比去年還多賺不少的錢,入社農民心裡都有說不出來的高興。

  道裡區科技專業合作社是以科技為支橕,以發展規模產業為基礎,以提高農民收入為目的農業經濟合作社組織。今年5月份,道裡區科協按照國家《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在尊重農民自願的基礎上,針對蟠桃、紅提、奶牛、花卉4個農業優勢產業進行試點,以股份制形式將農民組織起來,先後在新農鎮萬家村成立了花卉種植科技專業合作社,在新發鎮東明村成立了蟠桃種植科技專業合作社,在太平鎮太安村成立了奶牛養殖科技專業合作社,在榆樹鎮新鄉村成立了紅提科技專業合作社。目前,道裡區已有42戶農民加入科技專業合作社,有168名農民從事合作化生產。農民由過去一個大棚一畝地種植,變成了連片生產;農產品銷售由過去的一筐一袋叫賣,變成了采用集裝箱對外批發。

  據介紹,道裡區創辦科技專業合作社最大的特點是:將農業科技推廣、信息服務與科技專業合作社實行捆綁式運作,從而形成農民科技實訓基地+科技服務信息網絡+科技專業合作社三位一體的生產模式。農民到實訓基地學會種養技術後,再加入科技專業合作社。這一做法整合了農村土地資源,將過去農民外出打工後不想種的地返租到合作社,再吸引資金、技術、人纔進行生產經營,既充分優化土地資源,又使農民的觀念得到轉變,有效破解了農業技術、農產品銷售和農產品質量這三個困擾農民的『三大心病』。

  科技破題:農民不再砍桃樹種大蔥了

  新發鎮東明村是道裡區有名的蟠桃種植村。去年村裡部分農民砍了大棚裡的桃樹栽上了大蔥,原因是這幾戶農民不懂蟠桃管理技術,栽的桃樹光長樹枝不結桃,本村的其他農戶又不肯傳授,只好砍了桃樹種低級作物。

  為擴大規模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東明村在全鎮率先成立了第一個蟠桃科技專業合作社,將全村想種蟠桃的農戶組織到一起,在區科協的幫助下,請來了農業大學的專家手把手現場指導。在此基礎上,還為每個科技專業合作社配備了電腦和電視機,實行了遠程指導、可視化學習。被譽為種桃專家的馬洪廷,將自己家的蟠桃大棚辦成了農民實訓基地,憑自己的『土經驗』教合作社其他社員學技術。

  今年上半年,加入蟠桃科技專業合作社的六戶農民,在春季低溫的不利條件下,蟠桃生產全部獲得豐收,桃樹單產最多達到20公斤,畝產收入比去年增加800多元,大棚裡的桃樹品種也由去年的老三樣增加到五六個新品種。

  通過科技專業合作社這一模式,由技術能人牽頭,使農民自身掌握的技術、農業專家提供的知識及合作社從外地引進的品種都實現了共享,特別是合作社建立在股份制基礎上,受利益的牽動,農民必須捆綁式生產,否則大家都會受損失。


 

  銷售破題:『土能人』有了用武之地

  道裡區成立科技專業合作社後,農村裡的『土能人』、『田秀纔』有了用武之地,他們被聘請到科技專業合作社後,跑銷售、找信息、指導農民種植高附加值的農作物,成為農村發展優勢產業的主力軍。

  長期以來,農民依靠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生產,因市場信息不靈,不是白菜賣不出去,就是大蔥過剩,難以把握市場規律。尤其是一家一戶生產不成規模,農產品外銷不夠運費錢,只好在當地擺攤低價處理。科技專業合作社把多家農民的土地集中到一起,規模大、產量多,集中外運佔優勢。本市價格低可向市外發運,省內價格低可向省外發運,跨地區批量銷售保證了農民收入。

  『土能人』不僅在銷售上發揮了自身作用,在科技種植、科技養殖上也成了合作社裡的香餑餑。據了解,道裡區已有12名『土能人』在各村的科技專業合作社找到了用武之地。

  質監破題:統一貼牌賣上好價錢

  科技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將過去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的農民組織到一起,實行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引進品種,統一生產管理、統一對外銷售,農民不需為技術、銷售操心。更重要的是,科技專業合作社使農產品實現了品質的標准化管理,通過統一貼牌賣上了好價錢。

  科技專業合作社本身是通過工商登記的經濟組織,對外銷的農產品負有法人責任。因此,科技專業合作社為了自身利益都要在產中、產後嚴把質量關。該區種紅提的農民,過去滅蟲時直接將農藥噴灑到紅提上,上市時紅提表層農藥超標。今年農民加入科技合作社後,在噴灑農藥前,由技術人員統一指導,給每一串紅提先進行人工套袋,然後再打藥,減少了污染,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市場銷售價格相對提高,過去每公斤紅提賣10元錢,今年每公斤賣到16元錢。隨著科技專業合作社應用設備的不斷完善,自身檢測能力逐漸提高,農產品在外銷前都做到質檢把關,從而大大提高了農產品質量。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