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7日訊 為迎接大冬會,今年以來,哈爾濱市加大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城市面貌和秩序明顯改觀。然而,近日許多市民向本報反映,交通部門在對市內公共交通展開專項整治行動中忽略了一件事———公交車站牌混亂,有的『有牌無站』,有的『有站無牌』,給市民和外地來哈客人帶來諸多不便。
站牌混亂:乘客等車有點蒙
有市民向記者反映,201路公交車在報業大廈附近設站已經很久了,但至今仍無站牌。該線班次間隔時間較長,一般為20分鍾,因此常有乘客向周圍等車乘客打聽:『201路在這兒到底有沒有站?』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這樣的無牌站點,還有79路的經緯校站、78路和20路的迎賓小區站等站點。
『豎著站牌無車經過』,也讓很多市民『氣不打一處來』。市民張女士告訴記者,近日,她在宣慶街站等23路公交車,眼看著公交車就要駛過來,卻突然在前面十字路口前一拐,不見了。凍了20多分鍾的張女士和其他等車乘客抱怨:『車要是不經過這站,為什麼不把站牌取消或貼告知?』
除了『有站無牌』、『有牌無站』現象外,家住道裡區工程小區的劉女士還向記者反映,她家附近工程街尾的56路和67路『臨時站』站牌已掛了近兩年。由於是『臨時站』,站牌上既無站名也無行車路線圖,很多在此等車的市民不得不東問西打聽。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站牌髒亂、污損、字跡不清晰等現象也十分普遍。
資金短缺:建站靠籌錢維護少人管
說起各站點建設和維護情況,市交通局公交管理處相關負責人稱,由於站點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護資金短缺,2000年以前,各個站點的單杆式站牌由在此運營的各個線路自己設立和維護。2000年起,哈爾濱市交通管理部門首次嘗試市場化運作,即經過招投標後由中標企業利用廣告資金,負責建設和維護市區42條主乾道的公交站點基礎設施,並建成了437個公交長廊。2005年,交通部門利用市政府投入的100萬元資金,對市區內的100個站點進行市場化改造建設。由此,形成了目前交通部門、公交運營公司與各中標單位共同建設和維護站點基礎設施的局面。
記者調查發現,在站點維護過程中,由於交通肇事或人為原因,經常會發生站牌丟失、損壞及污損的情況,但目前全市除500多個長廊站臺和三棱形站牌有50多名專業維護人員外,其他的2000多個站點均得由各公交運營企業負責出錢維護,而資金原本就很緊張的各公交企業很難做到及時維護。
一面鏡子:折射城市管理服務水准
對於公交站牌存在的問題,很多市民態度一致:不管有什麼原因,公交站牌至少應該體現一點———發揮好自身公共服務功能。
在蘇州,公交站牌古色古香,與其城市相得益彰;在杭州,每一個公交站牌下都有一個地圖,清晰地標明周邊的方位;上海的公交站臺甚至有實時電視……在旅游公司工作的劉女士認為,哈爾濱的站牌不一定非要像其他城市那麼高檔,但不能連基本公共信息都缺失。
社會學專家認為,公交站牌與一個城市的形象緊密相關———一個城市的管理水准,服務的周到程度,恰恰就體現在這些細節中。從某種程度上說,公交站牌是一面鏡子,可以折射出這座城市的管理水准及是否以人為本……對於外地游客來說,他們對一座城市的深刻印象不僅包括旅游景觀,還有所得到的服務。因此,公交站牌也是代表城市形象的一張小『名片』,有關部門應該多思考如何將這張小『名片』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