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11月28日訊 『哲學是一種智慧,一個先進的國家和民族,其哲學一定是發達的。辯證的思維可以讓我們繞過生活中的許多暗礁,從而抵達一條通常的道路。』
『正如一座大樓,在哲學家的眼裡是人類千百年來文明的積淀與科技的凝結。哲學在對世界二重化的把握當中,不滿足於對世界的表層認識,而是深刻理解這個世界,在認識世界的同時也認識人類自己。』
今年71歲的哲學家、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奎良,看起來依然神采奕奕,思維敏捷。他生動地表述極具感染力,以至於幾個小時過去了,聽者還渾然不覺。
張奎良1960年從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就來到黑龍江大學哲學系教書。他說,哲學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與國家、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我的研究是要結合現實生活,回應現實問題,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服務。
這樣的目標讓張奎良的哲學思想經常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中國哲學界著名的『三次論戰』都與他有關。1988年,他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論』,招致一片反對的聲音。經過討論,他的觀點被收錄進中國中青年學者文庫,後來隨著社會發展,黨和國家也提出了政治文明的發展方向。1994年,他發表重量級文章《試論馬克思哲學『以人為本』》,馬上引起了學術界的質疑與批評。然而十年之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今年,他再次拋出『思想炸彈』——《馬克思所理解的『封建制』》,旨在挑戰中國人的慣性思維。
每一次新觀點的拋出,都讓張奎良成為輿論質疑的焦點。但面對壓力,他敢於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經過時間沈積,他的理論往往又成為對我國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引航標。
作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張奎良在教學中不斷更新和充實教學內容,參考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和評論,開闊視野,與時俱進,在比較中重新對馬克思哲學革命變革的實質進行了新的理解和定位,逐漸形成了以《馬克思的哲學歷程》(專著)為代表的黑龍江大學馬哲史的特色,並在國內馬哲史論壇中佔有重要一席,日益成為馬哲史界的焦點。
張奎良,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哲學學會名譽會長。先後出版專著8部,發表論文120餘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及省社科基金課題近十項。曾先後兩次獲得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研究成果獎,五次獲得黑龍江省優秀社科成果特等獎和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