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哈工大用科技創新服務龍江建設 開啟對俄窗口
2008-12-09 18:28:48 來源:東北網  作者:劉培香 朱丹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9日訊 (劉培香 記者 朱丹鈺) 在黑龍江省的科研領域,哈工大一直是一面旗幟。多項填補國內空白的科研成果在這裡誕生,這些新成果不僅讓龍江科技發展躍上了一個新高度,也為龍江經濟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

  『高等院校一般有3個社會職責:人纔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在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社會服務顯得尤為重要,所有的高等院校都要義不容辭地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自建校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30年間,哈工大始終牢記自己的神聖使命與三大職能,充分發揮高層次人纔集中、學科門類齊全、科研能力突出的優勢,堅持以『服務龍江』為己任,不斷為龍江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育人為本,為龍江發展提供人纔支持

  近5年內,哈工大從黑龍江省招收本科生5624人,有4274名本科和2070名研究生在黑龍江省內就業。同時EMBA、MBA、MPA為黑龍江省地方培養了大量高層次人纔。MBA從1991年開始招生以來,為黑龍江省培養2558人,MPA從2001年招生以來,為黑龍江省培養730人,EMBA從2002年招生以來,在黑龍江省招生386人,佔總招生數的86.4%,其中公務員107人,企業高級管理人員237人,副廳級以上乾部53人。

  『要通過產學研結合,使我們的學科、我們的學生和老師更多地了解社會實際,在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提高人纔培養的質量,以更好地為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支持。』秉承這一教育思想,哈工大與企業聯合建立高層次人纔培養基地,開展『工程碩士』聯合培養模式。截至2007年,哈工大共在20個學科領域內,與哈電集團、大慶油田責任有限公司等12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工程碩士聯合培養,累計培養工程碩士800餘人。

  多年來,哈工大培養的優秀畢業生為龍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哈工大校長王樹國說,『在當前的歷史階段我們要做兩件事:一是要大幅度地提高我們的辦學質量,包括師資隊伍建設水平、科學技術研究水平,二是要結合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高層次的科學技術人纔。這兩條路我們都要走好。』

  勇攀高峰,國家項目助力龍江科技進步

  哈工大積極發揮基礎性、前瞻性、創新性研究實力強的特點,所承擔的『863計劃』項目取得了重大進展,取得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成果。自『十一五』以來,哈工大同黑龍江省省內企業、高校、院所合作獲得國家『863計劃』和科技支橕計劃課題100餘項,經費總額3億餘元,成為省內企業創新能力提昇的基礎,大大推動了企業的技術昇級和改造。

  機器人系列項目是哈工大直接參與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以技術創新服務龍江科技振興的一個范例。由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發起創辦了高新技術股份制企業——哈爾濱博實自動化設備有限責任公司用高新技術產品的產業化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優勢的產業鏈,為龍江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哈爾濱萬鑫機械廠原本是只有幾名工人的小企業,成為『博實』的配套商後,該廠的發展日新月異:生產設備不斷『鳥槍換炮』,生產加工能力大幅提高,如今已新建了5000平方米的廠房。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因此農業信息化對黑龍江省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作用。哈工大承擔的『863計劃』項目『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臺研制』項目,具體開發了水稻、大豆、馬鈴薯以及乳業等專家系統。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臺已在黑龍江省示范區得到很好推廣,基於該平臺研制的大豆、水稻專家系統已在北安、牡丹江、軍川農場、友誼農場、通北農場等10多個地區完成布點示范。其中僅2003年,牡丹江示范區落實完成了大豆專家系統示范面積19.86萬畝、輻射面積35.76萬畝的任務。


  產學研相結合,成果轉化推動龍江經濟振興

  近年來,哈工大在產學研結合與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的探索一直走在全國高校的前列。哈工大參與的數百項省市攻關項目和工業企業技術創新項目,涉及哈爾濱市所屬的7大老工業基地技術創新的各個領域。

  哈工大與哈爾濱量具刃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控並聯機床實現產業化,產品已研制到第三代———『七軸聯動混聯式並聯加工中心』,目前有4臺成功地投入到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的加工生產線並穩定運行。兩年來,這4臺數控機床在哈汽輪機廠立下了汗馬功勞。溫家寶總理在哈量看到了這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數控並聯機床後,鼓勵企業要繼續深化改革,加強自主創新,多生產高質量的名牌產品,為國家裝備制造業的振興貢獻力量。

  獲得黑龍江省省長特別獎和經濟振興獎的大型生產線變頻調速技術項目是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一個案例。該技術在大慶石化化肥及?綸5條生產線上成功地進行了改造,其指標達到同期世界先進水平,使?綸紡絲合格率達到99.6%以上,年增經濟效益超過2億元,以該技術為基礎進行的3項前沿研究已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該項目不僅讓多個大型企業扭虧為盈,還盤活了數億的國有資產,解決了大批員工的就業,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

  情系地方,優勢資源打造龍江城市建設

  今天,當你站在哈爾濱市二環路立交橋上體驗著高架大跨的神奇時,當大慶市區交通體系規劃的科學與先進吸引你暢想智能交通時——你是否知道,這一項項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科研成果,就出自哈工大專家之手?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千秋萬代的大事。近年來,哈爾濱市區的整潔、通暢,得益於路橋工程尤其是立交橋的建設。十幾座立交橋中,海城、新陽、文昌等8座立交橋采用哈工大交通學院的預彎組合梁理論設計,不僅實現大跨徑、低梁高、輕型化等與周圍環境相匹配的技術要求,而且輕盈、美觀、節省材料、施工期短。目前,哈爾濱的預彎組合橋梁佔全國的三分之二,且遠遠超過國內其他省市同類橋梁的跨度,其中先鋒立交橋最大跨徑38米,為全國之最。哈爾濱由此被譽為『預彎梁』的故鄉。

  從機場路建設到國際會展中心,從道路交通到城市規劃,從建築設計到環境保護,哈工大人始終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和人纔優勢,為打造龍江新的風貌不懈努力著。『我們要把大學視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該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服務,這是目前我國大學首先應該考慮的。』正如王樹國校長所說,哈工大充分發揮學校的人纔資源和科技優勢,把服務龍江社會作為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立足未來,國際合作打開龍江對俄窗口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希望憑借這個高端設計項目走向國際市場。』哈工大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梅洪元教授說。2007年12月,中俄最大戰略合作項目——俄羅斯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明珠』項目的設計權正式落戶哈工大,建築設計研究院也成為唯一參與該項目設計工作的中國設計機構。

  目前,黑龍江省正在重新謀劃對俄發展和經濟振興的新思路,爭取成為全國對俄經貿、科技合作的龍頭和國內聯手港澳及周邊地區開展對俄合作的支點。有著多年對俄合作辦學傳統、與俄羅斯一直保持密切聯系的哈工大,也一直發揮對俄合作辦學傳統的優勢,與俄羅斯在人纔、技術、智力等方面進行了密切合作,並不斷擴大這種合作的領域、范圍,加強深層次的合作,積極引進更多優秀的人纔、技術、智力,推動龍江對俄經濟、科技合作,推動中俄兩國建立科技合作園區和學術合作交流,促進科學技術轉變為生產力,從而利用國際合作的優勢振興東北,對黑龍江省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哈工大王樹國校長說,哈工大將一如既往地立足龍江,服務社會,繼續發揮學科、成果和人纔優勢,在材料、機電一體化、能源、環保、企業管理等各個方面擴大與企業的對接,在上層次、上水平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中加大工作力度,使哈工大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二次騰飛和龍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