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裕昌
東北網12月10日訊 1980年初夏的那一個清晨,當21歲的高考落榜青年把自家的小涼粉攤擺到哈爾濱市道外區延爽街一個角落時,他的創業故事開始了。
多年以後,他的名字早已成為這座城市家喻戶曉的一個食品標識,而他跌宕起伏的創業經歷,更是改革開放30年來個體民營經濟白手起家、艱苦奮斗、不斷壯大的發展歷程的生動寫照。
兩次落榜,求職無門,我曾無助地徘徊在松花江畔。在人生迷茫與困頓之際懵懂邁出的那一步,原本是為了解決溫飽,卻不經意間踏入了滾滾商潮。
在商海撲騰了這麼多年,我對家人和朋友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改革開放成全了我,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今天的一切。這絕不是唱高調,而是發自內心的感悟。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社會都處於撥亂反正的亢奮情緒之中,而我的日子卻過得無比灰暗。由於底子太薄兒,連續兩年高榜落榜,成了一個在街道辦掛名待業青年。
家裡人口多,為了補貼家用,我曾到工廠做過搬運工,起早貪黑往返搬運上百斤的鋁錠,肩和手上磨出血泡;還在寒冬臘月裡給人家澆冰場,掙點零錢。那段苦難經歷,磨練出了我吃苦耐勞的品質。
作為哈爾濱『開埠之地』,老道外人素有經商之風。1980年,在一些街路上已出現了小商小販。他們多為返城青年、兩勞釋放人員以及其他社會閑散人員。有的賣自家做的面食、咸菜,有的修電器。因為當時政策很不明朗,大家都小心翼翼,時刻保持高度警惕,稍有異常就一轟而散。
那年初夏的一天,在延爽街的一個胡同口,我支起了一個涼粉攤兒。剛開始那陣子,真的很難熬。不是生意不好做,而是覺得不好意思,見熟人經過趕忙低頭,跟作賊似的。可為了養家糊口,我必須堅持下去,沒有選擇。
『要想過得好,多起三千早』。在這個小小攤床上,我傾注了全部心血。起早貪黑,精心制作。夏天賣涼粉,冬天賣熟食。為了等下夜班的工人,我經常後半夜收攤。
我賣的涼粉不但成色好,還練就了『一刀成』的絕活兒。顧客要買多少錢的,我一刀切下去,保准兒正好,多了不加錢。好手藝,加上誠實守信,一年多後,我就在這條街上乾出了名。
1982年,我被評為哈爾濱市『五好』個體戶,捧回來一個大獎狀,往攤床上一擺,那個美呀。更讓我感到自豪的是,當年哈爾濱市副市長李乃召開座談會接見了包括我在內的15名個體青年,鼓勵我們繼續努力,誠信經營。期間,我還作為自謀出路的典型,參加了一些巡講活動。
在街頭擺攤過程中,我漸漸發現大家對燒雞情有獨鍾。我出身於中醫世家,經過多次配制藥料,反復研制,終於制出了香酥脫骨、味美肉嫩的獨家燒雞,『燒雞大王』的名聲很快傳開,經常有人專門從其他幾個區坐幾個小時的車過來買,有人把我的燒雞當成逢年過節走親串友的禮品。每天收攤後,數著一撂撂的票子時,我覺得生活如此美好。
作為一名個體戶,雖然腰包變鼓了,精神上卻變得越來越空虛無助。而參加全國第一個『個體理論學習小組』,讓我在迷茫中辨清了前進的方向。
這種惶惑不安情緒,彌漫在當時每一個體業者心頭。
1982年8月14日,在白士明大哥(哈市著名個體業者)的倡導下,『道外區個體理論學習小組』成立了,包括我在內共有七名個體戶加入。這在全國也是頭一個。直到今天,這個理論學習小組仍在堅持開展活動。
小組定期組織學習國家政策文件,探討發展中碰到的難題。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不斷了解到了一些利好信息。
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1984年10月出臺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都對個體經濟發展給予了肯定,提出:我國現有的個體經濟對於發展社會生產、方便人民生活、擴大勞動就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社會主義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是屬於社會主義經濟的。
也許在今天看來,這些理論都不算新鮮,但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對我們這些早期個體業者來說,無異於得到了『護身符』。特別是1983年8月30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同志會見全國個體經濟先進代表時發表的題為《怎樣劃分光彩和不光彩》的講話中說,從事個體勞動是光榮的,一切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勞動都是光榮豪邁的事業,凡是辛勤勞動,為國家為人民做了貢獻的勞動者都是光彩的。所以個體私營業者要『乾光彩的事,做光彩的人』。
這句話,讓我一下子挺直了腰板,在以後的幾十年中,我都用這句話來不斷地激勵自己。我不但要憑本事創業賺錢,還熱心參與各種公益活動,比如去敬老院慰問、資助貧困學生、參加抗洪……那完全是一種充滿激情、樂此不疲的奉獻,就是想證明:個體戶也在為社會做貢獻,而且做得更多!從1984年開始,我先後被評為『五四青年標兵』、擔任哈市及道外區個體勞協副會長、青聯委員……1987年,我當選為哈爾濱市人大代表,此後連續五屆當選。
1988年,對我來說又是一個銘記終身的時刻。我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舉手宣誓時,我激動不已。那是一種找到組織、融入主流的感覺。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更讓我堅定了大乾一場的信心。以自己的名字注冊了產品商標,邁出了裡程碑式的一步。之後就開始了連鎖式經營之路。
我還清楚地記得,第一家裕昌燒雞店在道外區承德廣場開張的火爆情景:幾百人在排隊,連警察都來幫著維持秩序。2000年,我注冊成立了裕昌食品公司,如今已在哈市共發展了60餘家連鎖店,近五年來公司累計上繳國家稅款1100餘萬元,我也被評為了全國納稅先進個人。
30年過去了,民營經濟的『先驅們』如今正面臨自己親手打造的市場的嚴酷考驗。是浴火重生?還是安於現狀?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艱難課題。
今年年初,哈爾濱個體工商界曾經的領袖白士明去世了。送走老大哥,心裡空落落的,很悲涼。因為,就在頭一天晚上,我們還在一起吃飯聊天。
他是一位好大哥,不論是在自己經營的照相館生意中,還是平時的為人處事,對我影響都很大。改革之初,在全國個體戶當中,他第一個入了黨,又第一個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這些年來,熱心於個體民營經濟的公益活動,團結和帶動了一大批企業家,成為個體私營領域典范。忘不了,我們一起參加理論學習、外出考察的那些時光,我們都曾有過迷茫,遇到過坎坷。這份情誼無比珍貴。
如果掰指頭數數,我們最早創業的那一批個體戶中,如今仍活躍在商業領域的已經沒剩多少了。當年曾在各自領域呼風喚雨的『養雞大王』、『撲克大王』、『鈑金大王』、『輪胎大王』、『沙發大王』們,歷經三十年大浪淘沙,有的已轉行,有的還在苦苦支橕,更多的則無聲無息,不知去向。
不得不承認,時代變遷,英雄輩出,是誰都無法抗拒的規律。最近十年來,我一直在摸索,嘗試著求變求新。由單一經營『裕昌燒雞』擴展為分割雞、豆制品、肉類等十幾個品種,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早在幾年前,我就從社會上招聘了總經理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全面推廣科學管理模式,有效解決了機制方面的發展障礙。我曾嘗試過多元化經營,到北京開連鎖店,也曾進軍餐飲業,由於定位不准以及一些客觀原因,都很不成功。這讓我感到自己的匱乏,學習願望更加強烈。
於是不管多忙,我都抽出一些時間來給自己充電。我參加了中央黨校舉辦的第一期全國個體私營經濟理論政策培訓班,又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MBA工商管理班。目前,我正在讀清華大學的EMBA總裁研修班。因為我知道,早期那種創富模式已經不可復制。我就像一條小魚,在溪流中時,覺得自己很強大,而一旦置身於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時,又突然發現自己真的很渺小。這讓我的危機感與日俱增,不敢松懈。
因為,我背負的不僅是一個企業,還有那整整一代人的夢想。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焦裕昌在街頭開設的燒雞攤生意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