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東北網12月10日訊 穿著工作服、帶著飯盒、騎著自行車,期待著每月的發工資日,然後去買糧買菜、贍養老人、養育子女。每一個工齡在30年左右的哈爾濱人都會清晰記得:在改革開放以前,他們的工資條只有少得可憐的基本工資,還要扣掉住宿捨的房費、用公家家具的折舊費。1987年,數十年不變樣的工資條有了變化,有了煤糧補貼、副食補貼等項,工資超過3位數了。1997年,工資條改為微機打印,家離單位遠的有通勤費了,最重要的是工資條上有『公積金』這一項了。
改革前
開工資先付公房費
哈爾濱市南崗區75歲老人朱俊峰家中有一箱小紙條,那是他工作40年的工資條。
1960年工資條結構簡單:基本工資78元,扣除了3.05元房費、0.09元家具折舊費及1.19元秋菜款。扣房費是因住單位宿捨,家中一張公家的床每月扣9分錢折舊費。單位每到秋菜上市時都會借給職工20元,在下一年分期扣回。
1987年
有了糧煤和副食補貼
1987年,工資條增加一些項目,基礎工資外還有工齡工資、糧煤補貼、副食補貼和洗理費。
此時,朱俊峰已經有3個女兒,雖然工資漲到了每月144元,可是生活卻沒寬裕多少。但是這個時候大家都已經有了『存錢』的意識,同事們的抽屜裡陸續有了存折。而自從單位的工資條裡有了存款這一項後,他每月都會存10元。
1997年
公積金讓住房夢成真
1997年,64歲的朱俊峰過了退休年紀但一直被聘留在單位。一張1997年微機打出來的工資條上,增加了房改和高寒補貼兩項,家離單位一公裡以上的職工每月有14元交通費。而從1993年起增加的住房公積金,朱俊峰已差不多有一萬元了。還住在平房的朱俊峰,那時和老伴的話題多是如何能買上新房。
目前
工資打入卡中更方便
經過幾次搬家,朱俊峰和老伴已經住進南崗區一所170平方米的住房,三個女兒都大學畢業,已為人母,外孫還到美國留學。
當記者提出要看朱俊峰現在的工資條時,朱俊峰笑著拿出一張銀行卡說,這就是他的工資條。原來早在一年前,單位將退休職工的工資都劃入銀行卡中,從那時起朱俊峰就告別了工資條。這幾年朱俊峰的工資又提高了,能開到2000元左右,他強調,這是扣掉個人所得稅後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