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北網12月14日訊 一幅白白的紗,一盞昏黃的燈,一場仙鶴與烏龜的較量正在鑼、鼓、鈸的伴奏下上演。而這浮現在幕布上活靈活現的皮影戲的操縱者卻是兩個機器人。記者在久聞民間藝術工作室驚奇地看到,幾個小學生正在用遙控器控制機器人完成原來由藝術家纔能完成的皮影表演。讓人嘆為觀止的是,由機器人操作的皮影,在白紗後靈動地跳躍,所有的動作與皮影藝人的操作並無二異。機器人舞動下的靈動影像,似乎在告訴人們,古老的皮影藝術正在尋找著新的生機……
說起中國皮影,哈爾濱人或許知道比較多,但說起龍江皮影,卻很少有人能說得清。近日,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為龍江皮影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舉動讓市民開始關注龍江皮影,試圖更多地了解龍江皮影文化的歷史內涵。龍江皮影人為了傳承這一古老文化,正在嘗試著改進皮影制作、改變表演形式、改良燈光環境,而這一切一切,只是為了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瀕危藝術的魅力,讓龍江皮影能得以傳承。
當龍江皮影作為瀕危的民間藝術,需要保護和傳承的時候,龍江影人們正在賦予這一古老藝術以時代感和靈動的生命力
龍江皮影絕境中求新生
傳統與現代結合:機器人演活了皮影戲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曾是人們對於已經走過1500多年歷史的古老民間藝術皮影戲的記憶。記者在久聞民間藝術工作室看到了一群小學生是如何讓這一急需保護的古老藝術與現代機器人結合,並讓皮影借高科技機器人靈動展現。
2004年,從事皮影制作表演近五十年的於九文從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退休後,便在家裡組建了久聞民間藝術工作室。從那時候開始,他就將工作的重點放在了如何傳承古老的龍江皮影文化上。他將團裡退休的龍江皮影表演藝術家組織起來,組建了一支皮影表演隊,在道臺府進行皮影表演的同時,借出售自己雕刻的皮影作品讓中外游客更了解中國這一古老藝術。直到2005年,哈爾濱文化校計算機老師找到他,希望他教孩子們學皮影,目的是讓機器人表演皮影,參加世界機器人大賽。便讓他與機器人演皮影結下不解之緣。於九文當上了學校計算機小組的指導老師,教小學生制作和表演皮影,當這些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皮影表演技法後,便將皮影與他們設計的簡易機器人結合在一起,通過電腦程序來控制機器人的機器手臂,讓機器人通過光電傳感追蹤皮影戲中妖怪的影子,預先設置程序,采取連鎖命令的方式,讓機器人『小演員』分別采取不同的姿勢翩翩起舞,讓機器人演出皮影戲。他們通過機械杠杆、齒輪傳動和渦輪等工作原理,根據劇情需要編寫程序。這樣一來,只要在電腦上指示機器人上陣,就可以撒手不管看著皮影精彩亮相了。在音樂的配合下,機器人表演皮影戲像模像樣。如果能讓機器人操控更加靈活,同時考慮加入聲控技術,以後劇目多了以後,機器人一聽到音樂響起,就能知道該表演哪一出戲了。有了這樣的結合,皮影不再是人手操作,而是靠機器手進行指揮,表演者只需用遙控器指揮機器人進行各種動作,而自己可以和觀眾坐在一起。另外,用機器人操作皮影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改變原來一個皮影需要兩個人四只手進行表演的局限,可以讓機器人多長幾只手,這樣可以同時操控多個人物。
每次參賽,學生們都准備兩副皮影,一副皮影在音樂的伴奏下完全由機器控制表演,另一副是由參賽選手手動控制表演,兩副皮影在展示的時候要保持畫面一致。這就需要他們在研究機器人的時候,保證鶴與龜的動作栩栩如生,學生們的手控能力也要嚴格和機器表演保持同步。哈爾濱文化校的機器人皮影戲連續3年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大賽,贏得三個國際大獎。
有人說,於九文這麼一個皮影藝術家去教小學生表演皮影,參加機器人比賽,對皮影本身沒有意義。於九文卻說:『皮影戲如今會演的人越來越少,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斷代的危險。單純地傳統皮影沒有演出市場,機器人演皮影融入了現代科技,更能吸引青少年和年輕人。雖然這樣的表演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皮影戲,但畢竟可以通過這種形式讓更多的人知道龍江皮影,能更好地傳播皮影藝術。』
傳統與創新銜接:讓皮影從幕後走到臺前
為了讓傳統皮影擺脫影窗的束縛,更真實地再現戰場廝殺,於九文和一些龍江皮影的老藝人一起苦心研究多年,制成了『螢光皮影』,使皮影人物『活』起來。為了更好地展現這一技藝,於九文在《木蘭從軍》的傳統劇目中特意設計了一場『夜襲』戲。他讓演員都穿上黑衣服,還是用手操作幾根木棍,不同的就是影的制作采用現代工業材料,利用紫外線燈光照射,演員一改傳統的幕後操作模式走到臺前,在黑幕的映襯下,觀眾就清楚地看到黑幕前的皮影造型,讓傳統皮影擺脫了影窗的束縛。用傳統的皮影表現百萬雄師、金戈鐵馬最多只能用4匹馬,再多影就要出影窗了,而且皮影不能重疊,不能離白幕太遠,太遠了就看不清了。而皮影到臺前後,就不再受限,只要臺子裝得下,上多少馬都行,而且可以設計疊層,可以有遠景近景之分,讓表演更立體。『夜襲』那場戲為表現由遠而近的效果,一共上了8匹馬,分大、中、小號,最大的馬由5個人操縱10根杆,配合得天衣無縫。戰旗是原來兩個大,遠景是士兵搖旗吶喊,近處是戰場廝殺,成功地表現了戰場上激烈的場景,而這些單靠過去的即興表演是難以完成的。皮影從幕後走到臺前,大大提昇了皮影的表現力。該劇曾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全國木偶皮影金獅獎』人物造型設計獎。
傳統皮影的制作過程很繁瑣,一個皮影人物的制作過程極為繁雜,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即熨平,傳統的方法是將兩塊磨合無縫的磚烤熱,把影件用濕布襯墊,逐個夾放在兩磚之間,一般需要半個小時)、訂綴等8個基本步驟。最好選用4-6歲母牛皮,在做之前先用乾淨的涼水浸泡兩三天,然後經過刮牛毛、肉渣等工序,把牛皮刮好泡亮,橕在木架上,陰乾而成。鏤刻等工藝要求更高,一個影人通常要刻三千多刀,刀具要用三十把以上。影件著色以紅、黑、綠、黃為主,熱冷色對比強烈,各地區在皮影上的區別主要是陰刻陽刻。為了使人物形象靈活多變,於九文在創作中重點雕刻眼睛。創作《水漫金山》時,他把白娘娘的眼睛雕刻得又大又圓,看來聰慧勇敢;而法海的眼睛則又小又尖,盡顯凶狠毒辣,該作品獲得中國藝術界名人展示會優秀獎。他還把龍江皮影傳統五分臉的雕刻變成了現在七分臉的呈現模式,視覺效果更加立體。隨著現代戲和兒童戲的排演,影人的造型更貼近寫實,在分節訂綴(即活動關節連接)問題上,原有的傳統制作方式是兩層皮革訂綴,影窗上會出現黑點的效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增加透明度,於九文經過多次實驗和選擇材料,將原來的雙層皮革去掉一層,以賽璐片(現代工業材料)取而代之,從而使觀眾看到了影人渾然一體,不再有鉚釘之感。制作的材料和方法由用驢皮雕刻變為用賽璐板彩繪。這些雖然淡化了傳統的寫意美,但表現內容的空間卻有了極大的拓展,各種當代人物以及狂風暴雨、滔滔海水、熊熊烈火等,配上燈光效果,表現得更加逼真。用老百姓的話說『像小電影一樣』,大大提高了觀賞性。
跨越新老娛樂形式:兒童皮影受到孩子歡呼
改革開放以來,皮影藝術逐步走上衰退之路。長期的思想桎梏,讓新娛樂文化如火如荼的發展,傳統皮影文化很難滿足觀眾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龍江皮影走向市場,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首創了兒童皮影戲,對傳統皮影戲進行改良,成為青少年喜愛的卡通劇。兒童皮影戲一改傳統皮影戲裡的纔子佳人,加入了孩子們喜歡的動物和神話。當時,哈爾濱兒藝的兒童皮影戲在國內外非常受歡迎。近年來,隨著新科技的運用,兒藝的藝術家們又在原來的兒童皮影卡通劇的基礎上,在演員的表演上大膽創新。操縱皮影的演員,利用皮影人物的手進行現場作畫,讓沒有生命的皮影在舞臺上作畫,增強劇目的觀賞性。這一大膽嘗試突破了多少年來液體不能上窗面的局限。兒藝皮影劇團的年輕演員王沛也因此榮獲全國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藝大賽最高獎。隨後,皮影演員康然然又借鑒了川劇變臉的技巧,讓皮影人物現場4次變臉,為哈爾濱捧回『金獅獎首屆全國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藝大賽』中皮影最佳表演獎的金杯。康然然說:『盡管皮影戲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但很難想象如果仍然用古老的咿咿呀呀的唱腔來表演,今天的孩子們還能不能喜歡。因此,我們琢磨孩子的心理,多聽孩子們的語言,最終讓我們的表演從舞臺到語言都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
雖然多年來,兒藝皮影劇團竭盡全力在創新和傳承著黑龍江的皮影藝術。但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如今的兒童皮影戲幾乎已經無法找到傳統龍江皮影的影子。兒藝皮影劇團演出的皮影只是繼承了龍江皮影的形式,卻無法捕捉到龍江皮影的魂。或許在電影電視高度發展的今天,只有從兒藝的兒童皮影裡纔能尋找到龍江皮影傳統的遺跡了。
盡管皮影人想方設法挽留這門藝術,但隨著人們娛樂方式與內容的不斷豐富,曾經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這種影像藝術卻離人們越來越遠了。
龍江皮影申遺的背後
輝煌褪盡成遺產:龍江皮影戲面臨失傳
在現代化的衝擊下,皮影這種傳承千年的藝術格外脆弱。龍江皮影同我國其他『非遺』一樣面臨著藝人老化、市場萎縮及傳承後繼無人等危機。為了保護這項珍貴的民間藝術,近日,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為龍江皮影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此舉能延續和保護這一民間藝術。
從漢朝起,皮影戲慢慢發展,各地的樂調、民歌、唱腔、戲劇、雕刻、剪紙等藝術元素深深地融會其中,而因中國各地風俗的不同,皮影各具風格。到清代,皮影戲除了西藏、新疆等少數幾個省區外,在國內許多地方留下了痕跡。與此同時,皮影藝術從元代起就開始遠播海外。說起龍江皮影,要追溯到140多年前。龍江皮影戲經歷了上百年的滄桑歲月,融合了我國的南北文化。140多年前,河北樂亭『驢皮影』傳入東北,隨著時代的發展,皮影戲藝人為滿足東北百姓審美情趣,大量吸收了黑龍江當地的語言和民間音樂的豐富營養,並逐漸形成具有北方特色的皮影戲。皮影在黑龍江也稱地影,生、旦、淨、末、丑行當齊全、唱腔粗獷豪放,吸收東北二人轉、單鼓、民間小調的腔調,又具活潑、風趣的地方特色,劇目種類有現代戲、歷史戲、神話戲、寓言戲、動物戲等。經過多年的積淀,在龍江皮影藝術中保留了北方漁獵文化、原始薩滿教文化的深厚內涵,在皮影的造型中存在著大量的符號程式,都寓含著北方先民天體、星辰信仰、靈魂與精靈信仰、薩滿教靈禽崇拜、山林動物崇拜、植物崇拜、祖氣崇拜及民間世代相傳的陰陽生殖崇拜、祈福求祥信仰等古文化思想,就連東北少數民族傳統的服飾特征在皮影造型中也有較明顯的體現。皮影的戳子、頭楂造型也極具東北少數民族人的形象特點,細眼睛、長鼻子、尖嘴等等。影人造型富有真實、自然、生動的特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到19世紀中葉,隨著皮影戲在本地區的普及,從操縱影人到音樂唱腔、道白等全面改觀,形成了高亢、粗獷、激越的黑龍江皮影戲藝術特色。並一改傳統以假嗓唱腔作為配音的方法,在戲裡采用真嗓和黑龍江方言,讓皮影戲演起來更豪邁、逼真、親切。與本家樂亭皮影最大的區別在於,龍江皮影唱腔高亢、清脆。
據對龍江皮影頗有研究的原省藝術研究所皮影專家王曉明介紹,此次哈爾濱市兒童藝術劇院申報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是雙城皮影的分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龍江皮影戲最輝煌的時期,只要有演出就會場場爆滿,一出戲至少要演四五十場。當時龍江皮影戲憑借著獨特的唱腔、活靈活現的表現手法在中國皮影戲中獨樹一幟,自成一派,成為全國皮影三大家之一(黑龍江、河北、湖南3個地區的皮影戲規模較大)。隨著現代娛樂業的發展,這種產生於電影、電視藝術之前,堪稱現代電影、電視、動漫藝術的始祖的獨特舞臺表演形式正逐步退出演出市場,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今的龍江皮影戲,藝人年齡老化非常嚴重,傳人多在70至80歲,中年藝人特別是年輕藝人很少,有的行當已斷檔,手工刀雕彩繪、傳統的表演技藝、皮影傳統唱腔均面臨失傳的境地。
皮影工藝品熱銷:但願別成最後的皮影
皮影戲在現代都市裡幾乎看不到了,但是皮影作為工藝品卻正在大行其道,大紅於市。皮影曾經扮演著給人們抒泄心情、享受精美藝術的角色,如今作為工藝品又扮演著傳情達意的『外交』使者,凡全中國、全世界的各色人種見到它,都會被它所吸引。於九文曾是龍江皮影業界為數不多的會全套皮影刀雕彩繪技術的藝術家。他告訴記者,由於制作皮影的獸皮必須要經過多道工序的處理纔能將皮子處理得透明,所以現在獸皮售價越來越高,由原來的六七十元一張皮子漲到現在的三四百元一張皮子。皮子價高,演出市場冷淡,所以黑龍江皮影制作已經很少用獸皮(驢皮、馬皮、牛皮)。塑料板具有透光好的特性,用它制作皮影不但耐用而且可以省去雕刻的工序,直接繪制就可以造出刀刻的效果。這也讓會傳統皮影刀雕技藝的人越來越少。於九文之所以開辦久聞民間藝術工作室,也是想讓自己傳統刀雕彩繪皮影的技藝可以傳承下去。他曾用一年多的時間制作了龍江皮影戲所需的300個皮影人物和布置。如今他進一步改進皮影造型設計,選上等牛皮,選古代美女、帝妃等剪裁制作皮影畫,一件服飾竟鏤空上百個孔,花紋細致,色彩艷麗,裝框出售,一下子迎合了當今人們懷古發幽思的審美情趣,產品遠銷海外。他家裡懸掛的皮影畫,常常令客人駐牆凝視,嘖嘖稱贊,有些客人常購買一二幅帶回家。但是皮影雕刻得再精美、歷史再久遠,如果無人會操縱表演,無人給其血液般的唱腔,它只能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雖然有價值但卻沒有生命,就如同珍稀動物的標本,留給後人最多的只有遺憾。
搶救保護龍江皮影是一篇難做的大文章。盡管難,但其中還是有令我們感動的章節。為了傳承龍江皮影,退休後的兒藝老藝術家們仍在為龍江皮影不懈努力著。龍江皮影老藝人高淑芳夫婦和於九文從專業團體退休後,分別組建皮影表演隊,到各地進行演出。於九文還將一些龍江皮影的傳統劇目在『關道衙門』免費演出,宣傳龍江皮影的藝術魅力。他始終認為這是讓更多人了解龍江皮影,傳承龍江皮影的一個途徑。他說,絕不能讓這門藝術在他這兒失傳,目前已經有年輕人正在學習於九文的刀雕彩繪技藝,幫他把傳統皮影的制作技藝傳下去。老藝術家們表示,只要他們生命不息,就要為龍江皮影的傳承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