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龍江文化建設終身成就獎陳爾泰:為文化做點實事
2008-12-18 09:40:49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編者按為全面貫徹落實人纔強省戰略和中央、省委關於人纔工作的有關方針政策,培養選拔一大批宣傳文化領域的優秀人纔,為推動我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纔保證,省委宣傳部決定授予17名老同志『龍江文化建設終身成就獎』,從11月30日起,本網陸續推出17名老同志的先進事跡,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新時期廣大宣傳文化工作者高尚的思想品質、精湛的專業素質和良好的精神風貌。

  東北網12月18日訊題 陳爾泰:有責任有義務為文化做點實事

  東北網記者 顧碩

陳爾泰接受記者采訪
  簡歷:陳爾泰出生於1938年,是黑龍江省呼蘭人。1961年畢業於哈爾濱師范學院(現哈爾濱師范大學)漢語專業。後被分配到省電臺做編輯工作。先後發表著作《電視存現說》、《中國廣播發軔史稿》、《中國廣播之父——劉瀚傳》、《中國廣播史考》……26本、400萬餘字。

  有責任有義務為文化做點實事

  在工作中,研究生畢業的功底很快使他纔華顯露,臺領導也有意栽培他,為他鋪就了一條『官路』。可固執的陳爾泰認為自己『不是當官的料』,竟然挑選了廣播電視研究會這份對別人來說實在是『寂寞難耐』的差事。陳爾泰告訴記者,這個別人認為清閑的地方,他卻忙得不可開交,既要主持全省的學術工作,還要辦一本學術刊物,工作雖多,但非常充實。

  用陳爾泰的話說就是,『文化是「軟實力」,黑龍江的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挖掘整理出來留給社會,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我有責任有義務做點實事。』

  因為熱愛所以執著

  這個時期,陳爾泰寫作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也成就了很多專著。一些建樹還引發學界的熱烈爭論。1991年,他首次提出『電視存現』理論,以全新的思維和視角揭示電視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在國內引發反響,爭論如潮。後來出版的這部《電視存現說》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可,並獲得了省社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專著二等獎。《黑龍江電視小史話》更成為史學界填補空白之作。《中國第一座廣播電臺》、《中國廣播電視學》、《電視開發研究》等先後獲得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論文、論著一、二等獎。

  《中國廣播之父——劉瀚傳》是陳爾泰積累研究了28年的『文獻之證』成果。劉瀚(1889-1941年)最早創建『哈爾濱通訊社』,堪稱中國廣播第一人。陳爾泰從1978年開始收集整理他的歷史文獻資料,同時印證翻譯資料,到圖書館、檔案館一張張查閱當時的報刊,包括劉瀚親人的口述資料。這項龐大的工程歷時十幾年,陳爾泰以頑強的史學研究精神和嚴謹治學態度,在中國廣播史上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同時駁斥了一些外國有關廣播史的不實之說,更為黑龍江廣播電視史發軔爭得了一席之地。而即將出版的《中國廣播史學批評建構》,則首次對中國的廣播學通史提出重大的質疑和論證,學術價值非同一般。


 

  為龍江文化建設踐行、加力

陳爾泰向記者介紹書籍
  在陳爾泰簡陋的家,記者看到陳老打印出來的一個著書總目錄,除了已出版的專著,還有他自己裝訂成冊的十幾本『白皮書』,都是他近年的整理出來的專著和文集,另有6部新著書稿、10本編次書有待出版……

  他總說『昨天越來越多,明天越來越少』,這種緊迫感『壓』得他每天除了吃飯、散步,就悶在家中寫啊寫。退休後,有人找他講課,有人找他寫書,他都婉言謝絕,就是想搶時間把自己積累的東西整理出來……

  面對眼前這位年屆古稀之人,記者感慨:該是享受樂山樂水頤養天年的日子,而他卻是近似於退休生活忙過於上班,甚至老伴去北京兒女家照顧孫子,他也一人呆在哈爾濱的家每天閉門索居、奮筆疾書。別人說他穿的像個賣雞蛋的,他說:『個人有個人的活法!』老伴則說:『哪天他要是不寫書不看書,肯定是有病了!』陳爾泰就是這樣,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為龍江文化建設踐行、加力。

  談及這次獲得龍江文化建設終身成就獎,陳老感言:『我是國家培養的,作為一個人,要有責任有義務回饋社會,給社會積累點文化。』他暢言自己有很多夢想沒有實現,還建議在哈爾濱建座中國第一個廣播開播地博物館、為中國廣播之父劉瀚立像、在劉瀚故居建起紀念館……

[1]  [2]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