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兆麟公園,王景富老人詳細記錄迪士尼冰雪游園會冰景施工情況。
東北網12月18日訊 一個人一生中做好一件事容易,但一個人為做好一件事付出一生的執著,卻是難能可貴的。
他是哈報集團的老報人,在新聞戰線前沿筆耕了30多年。
他的冰雪著作填補了中國冰雪文化史的空白,開創了冰雪文化研究的新課題,將哈爾濱冰雪文化系統地理論地展現給世界。
他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並作為哈報人走進中央電視臺。
近日,他被黑龍江省委宣傳部授予首批『龍江文化建設終身成就獎』殊榮。
他,就是馳名全國的冰雪文化研究專家王景富。
發軔:神奇的冰燈迷住了他
70歲的王景富一生不嗜酒,卻在冰雪世界裡『醉』了大半輩子。他對自己也有評價:『我春為冰雪忙,夏為冰雪忙,秋為冰雪忙,冬天更為冰雪忙———收集冰雪素材不遺餘力,整理冰雪資料廢寢忘食,研究冰雪問題走火入魔,撰寫冰雪文章通宵達旦。』
走進王老的房間,只見一屋子的冰雪資料,跟圖書館一樣。哈爾濱的冰燈、中國雪雕歷史、美國的冰雪藝術,甚至還有每屆哈爾濱冰雪節的門票、記者證、邀請函……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創作的7本著作:《哈爾濱冰燈》、《冰城·冰燈》、《哈爾濱冰燈藝術大觀》、《哈爾濱雪雕藝術大觀》、《哈爾濱冰燈詩文選萃》、《哈爾濱冰雪文化發展史》、《世界五千年冰雪大觀》,這其中飽含著王老一生的心血。
王景富是在黑土地上偏僻的鄉村長大的農村孩子。童年的冬季,打雪仗,堆雪人,抽冰?,玩爬犁,大年夜躺在冰凍如山的井臺上滾時氣,元宵節隨著歡樂的人群觀看雪地裡撒谷糠拌煤油點的『龍燈』……冰雪給了他許多歡樂。穿著豬皮烏拉在銀世界裡遠足,或者坐著馬拉爬犁在玉乾坤裡疾馳,茫茫雪野令他心曠神怡。
但真正讓他產生探究冰雪藝術奧妙的衝動,還要感謝改革開放後恢復的哈爾濱冰燈游園會。1979年12月,在哈爾濱日報工業部就職的王景富,作為負責園林報道的記者采訪了冰燈游園會,成為媒體較早接觸冰燈的人之一。當時,王景富隨著冰燈制作工人到松花江上采訪運冰,到兆麟公園觀察雕冰砌冰,常常到半夜還堅守在冰燈施工指揮部了解施工進展情況。在這裡,他被神奇的冰燈藝術深深地迷住了。
1986年初,王景富陪同全國晚報記者團采訪哈爾濱第12屆冰燈游園會。大多數記者都被『所見』驚呆了,但『所聞』極少,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例如冰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某個作品為何要這麼構思……而組織方提供的資料幾乎空白。王景富有些不是滋味。『我該做點什麼了。』他想。
王景富決定對冰燈藝術進行研究和總結,一方面可以為冰雕家們的創作提供幫助,同時也可以幫助游客更好地欣賞冰雕作品。經過勤奮努力,這年底,他的12萬字專著《哈爾濱冰燈》擺上了書店的書架,也開始了王老一生醉心於冰雪文化研究的無悔選擇。
攻關:7部專著傾注一生心力
進行冰雪藝術研究是一項異常艱苦的工程。面對資料匱乏等困難,王景富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力,攻克了一道道難關。
1998年退休後,王老將精力全部撲到冰雪文化研究上來。為了搜集資料,王老經常拿著面包在圖書館一泡就是一天,甚至還給各國大使館寫信要資料;為了掌握第一手素材,他經常在-20℃以下的惡劣環境裡,手拿照相機一拍就是兩三個小時;為了提高研究水平,他采訪了數百位冰雪藝術專家,請教冰雪藝術的技藝,探求冰雪藝術的真諦……
2001年,王景富編著出版了《哈爾濱冰燈詩文選萃》,精選了國內外140多位作家的260首詩文。為了保證資料的權威和准確,作風嚴謹的王景富一定要和每一位作者都聯系上,並征得別人同意後纔發表。曾任職於中國駐希臘使館的范承祚,在1977年寫了一首題為《冰燈》的詩。王景富著手編選這首詩時已是2000年了。他電話直撥外交部,得知范先生退休了。王老並未因此放棄,費了很大周折終於找到了范先生家裡的電話。得知王老為一首詩如此較真,范夫人深受感動,當即拍板同意選編。在編著此書過程中,為了找到百餘位入選作品的作者,王景富僅電話費就花了數千元。
一次,他和老伴到街上去復印冰雪材料,看到蓋復印機的是一塊與冰雪節有關的綢子。王老來了興致,想要。夫人在旁幫襯,提出要不給兩個錢。小伙子無語,心想碰到『高人』了,免費贈送吧。老王眼看撿了個『便宜』,樂滋滋的,夫人也跟著樂。
1998年,王景富生了場大病,需要做手術。手術前,他問大夫:『手術後多長時間可以寫字?』因為他當時正在寫《哈爾濱冰燈藝術大觀》,在老人家心裡,這本書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就這樣,王景富經勤奮耕耘成績斐然,先後寫出了7部冰雪文化專著。
耕耘:盡心竭力傳承冰城文化
2000年春,哈爾濱實施拆牆透綠工程,哈爾濱冰燈發祥地及展出地兆麟公園的圍牆被列為拆除對象。王景富以哈爾濱冰燈藝術博覽會專家顧問的身份,給公園主管單位哈爾濱冰燈藝術博覽中心寫了份《關於不拆兆麟公園圍牆的建議》,有理有據地提出不應拆除兆麟公園的圍牆,上呈市委領導。最終,在社會各界的呼吁下,市領導及有關部門從善如流,同意不拆除兆麟公園圍牆,從而保住了哈爾濱市冰雪藝術的寶貴印記。
王老還有一個宏偉構想,就是建立哈爾濱冰雪博物館,展示冰城冰雪資源開發的全貌。對此,他擺出了許多理由。比如說,哈爾濱對中國冰雪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一些冰城人對此知之甚少,更何況是外地人了。而且,冰雪季節性強,除了冬天,其他季節來哈爾濱的客人無冰可賞,這是否讓『冰城』的美譽有點名不副實?王老說:『在積極開發利用冰雪資源的同時,重視、發掘、展示地域冰雪文化積淀,纔無愧於我們這座冰雪旅游名城。』
王老把建立冰雪博物館視為繼創造冰燈、創辦冰雪節之後,冰城人開發冰雪資源的第三座豐碑。現在,這第三座『豐碑』寫進了《哈爾濱市第十一五規劃》。
但王老還是著急,他怕被別的地方捷足先登。他得知日本旭川有座雪博物館,展示了雪鄉風情、雪山雄姿、冰峰玉洞、高山滑雪等冰雪景觀,游人通過錄像可以看到4000餘種雪花圖案。他希望哈爾濱的冰雪博物館不僅能這樣,而且獨具東方特色。為此,他撰寫了一份建議報告,設計了博物館的展覽內容,還提議建立冰雪錄像館、書畫攝影館、冰雕雪塑館等分館。
目前冰雪研究學術界的很多文章裡出現了大段抄襲王景富研究成果的事情。王老對此頗為寬宏。他認為,自己研究冰雪藝術的目的,就是為了弘揚哈爾濱人創造的冰雪藝術和冰雪文化。『抄就抄吧,只要有益於哈爾濱城市文化傳承,我也就不計較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