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0日訊 頂著凜冽寒風,一臺臺馬力強勁的重型卡車,載著長達30多米、國內主流機型使用的兆瓦級風電塔架,從哈爾濱紅光鍋爐集團有限公司駛向一座座正在建設的風力發電場。從一家集體小廠成長為東北地區最大的工業鍋爐制造商,紅光集團以對新興市場的敏銳嗅覺,在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寒流中,打造著逆勢而上的新動力。
金融危機中感受『多重壓力』
由上世紀80年代一個不起眼的村級集體鄉鎮企業為發端,到如今享有業界最高資質A級鍋爐、A2類壓力容器生產能力的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市場經濟風浪中摔打出來的紅光集團今年再次感受到市場的變幻莫測:年初,鍋爐行業所必需的鋼材等原材料價格上漲了70%,而進入四季度,受席卷而來的『金融海嘯』影響,又出現了新的市場風險征兆。
到10月份,市場鋼材價格每噸比7月份降低1000元,紅光集團不僅面臨著用戶要求產品降價、先期采購的鋼材價格偏高的雙重壓力,而且,隨著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今後不甚明朗的經濟走勢,使紅光集團賴以起家的工業鍋爐市場前景存在著很大的變數,普遍不被業界人士看好。同時,由金融危機引發的產業調整,使紅光集團的其他傳統產品也面臨著行業洗牌、產業結構可能發生重大變化的困局。
嚴酷的市場挑戰,使得紅光集團必須作出新的抉擇。
『兩記重拳』打出新局面
起步之初就在市場中闖蕩的歷練,鑄就了紅光集團『以發展破解難題』的生存理念。新挑戰面前,這一信念更堅定。
摸准市場規律,打出經營重拳。今年起,紅光集團就嘗試將原料價格變化對產品成本的影響降到最低。他們在訂立供貨合同時,與許多客戶約定:在其他價格因素不變的前提下,原材料價格上漲則產品價格隨之上漲,原材料價格下降則產品價格隨之下浮。今年以來這一做法更成為他們簽訂大多數合同的原則。如此,在原材料價格變化無常的市場環境下,紅光集團有效地抵御了風險,產品利潤受價格的影響並不大。
與此同時,紅光的另一記重拳也迅速出擊。這就是他們早已瞄准的兆瓦級風電塔架項目。3年前,紅光集團就已認識到風力發電這一綠色新能源的強大發展走勢。正意圖改變產品單一、發展後勁不足局面的他們,立即決定涉足這一領域。借助鍋爐生產工藝與風電塔架生產工藝的關聯性,紅光集團以內部設立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的強大科研力量為後盾,創新了采用『窄間隙焊接法』、『降低氫含量』工藝並舉的生產手段,破解了寒地風電塔的生產難題,成功殺入風電裝備制造領域,並為今天闖出的新發展空間埋下了伏筆。
打造國內最大風電塔架生產基地
走進坐落於城市東郊的紅光集團,幾位手中捧著大摞資料、行色匆匆的年輕人引起記者的注意。『他們要到北京參加一個國際風電項目的國際招標』,企業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只要有這樣的機會他們都會去全力爭取。在紅光人眼中,這個今年開始蓬勃發展的新產業是他們發展和生存的希望所在。
資料表明,雖然目前金融危機爆發,但作為事關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世界各國發展風電等『綠色能源』的勢頭仍不減。而國內風電市場更是風景這邊獨好,近年來每年都在以50%左右的速度遞增。事實驗證了紅光集團當初判斷的正確,它回報給企業的是在金融危機蔓延的寒冬中,逆勢上揚的豐收季節。
改造原有廠房設施,新建4000平方米的噴砂噴漆房、1122平方米的輔助配套設施,如今紅光集團的風電生產基礎已初具規模。由100多位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及技工武裝起來的生產團隊,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使這家3A級誠信示范企業很快佔據了東北同類產品25%的市場份額。今年,他們已簽訂了300多臺風電塔架生產合同,現正陸續交付用戶,僅這個新項目今年就為紅光集團帶來3億元產值,使集團產值飆昇至5億元。
這只是紅光集團拓展風電市場的一個節點。自建法蘭盤配套生產線、擺脫這一風電塔架關鍵設備對進口的依賴等舉措正在一一布局。一個到2010年可產風電塔架及附件1000臺套、實現產值15億元、利稅超億元的國內最大風電塔架生產基地正在這裡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