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搜 索
七臺河民營經濟富民強市
2008-12-21 15:37:0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峻 陳寶 呂天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1日訊 從小商小販到規模經營,從『生存經濟』、『富民經濟』到立市經濟、主體經濟,再到建設民營經濟富民強市的城市定位。民營經濟,在七臺河的發展變化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改制催生民營經濟

  1993年,七臺河市大膽借鑒溫州模式,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民營經濟的政策和措施。小型針織廠、小型絲襪廠等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前店後廠、夫妻小店生意興隆。由於以溫州人、義烏人為主體的外地客商的加入,1993年七臺河市民營經濟總戶數達到1.02萬戶,從業人員達到1.9萬人,產值和營業額達到2.1億元,上繳利稅達1286萬元。

  1998年,七臺河市把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生存經濟』、『富民經濟』大力加以扶持。民營經濟迅猛發展,效益不斷攀昇,2000年末,全市民營企業戶數比1998年翻了兩番多,民營經濟佔國民經濟的比重顯著提昇。

  從2000年到2004年,七臺河市進一步提出把民營經濟作為立市經濟、主體經濟,完成國有民營化改造的企業紛紛抓住機遇,開始搞煤炭加工和發展焦化企業。2000年前,七臺河市沒有一戶企業銷售收入超5000萬元,2004年末,銷售收入超5000萬元的企業發展到12戶,民營企業實現了規模和檔次的提昇。

  民營經濟挑起大梁

  七臺河市作為一個因煤而興的城市,199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6.7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不足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8.3元,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的排位居後。

  上世紀90年代,七臺河市對國有企業進行了以破產和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改革,特別是從2000年開始,本著能就業就行、能搞活就行、能繳稅就行和『三個有利於』原則,采取股權適當向經營者集中、一次性退出國有等措施,經過4年多的努力,使全市220戶地方國有工業企業全部退出國有,共盤活存量資產16億元,妥善安置職工3.3萬人。由於建立了明晰的產權關系及激勵機制,有力促進了民營經濟的發展。

  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2007年,非公經濟佔全市經濟總量的70%,佔地方經濟總量的92.0%,佔全市稅收的58.8%。銷售收入超億元、納稅超千萬元的非公企業發展到21戶,2戶企業躋身全省50強企業行列。

  在民營經濟的巨大拉動下,今年前3季度,七臺河市GDP實現136.3億元,同比增長27.5%,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27.6億元,同比增加14.1億元;一般預算收入11.1億元,同比增加5.0億元,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吸納就業互利雙贏

  七臺河市民營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不僅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效益,而且,及時安排就業崗位,實現了互利雙贏,促進了社會和諧。

  2003年,全市國有企業退出國有後,民營企業安置1.7萬職工重新就業;2004年末,全市民營企業發展到2.7萬戶,從業人員10.2萬人,佔全市城鎮從業人員的70%,96%國企下崗職工在民營經濟領域中實現就業;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達9.8萬人,佔非農從業人員的44.5%,5.39萬名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和城鄉新增勞動力在非公有制企業實現就業。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