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30日訊 (李笑冰 記者 朱丹鈺)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省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推進,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義務教育實現了由『人民教育人民辦』到『人民教育政府辦』的跨越。
100%人口地區實現『兩基』目標
省委、省政府始終把『兩基』擺在重中之重位置,納入黨委、政府的工作日程,作為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緊抓不放。『兩基』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步伐加快。1998年,我省提前兩年基本完成『普九』(85%人口地區)任務;到2002年底,『兩基』人口地區佔94%。2004年,綏濱、杜蒙兩個『兩基』攻堅縣通過國家驗收,『兩基』人口地區佔97%。2006年完成拜泉、富裕、林甸最後三個『兩基』攻堅縣的評估驗收。2007年9月,順利通過國家教育督導團『兩基』督導檢查驗收。至此,經過全省3800萬各族人民20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我省『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完成了我省教育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歷史任務,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以上,義務教育進入全面鞏固提高、促進均衡發展新階段。
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氣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將危房改造納入『十項利民行動』之中,以農村中小學校捨建設為重點,實施了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十五』期間,投入建設資金18.9億元,改造危房229.3萬平方米。其中,D級危房180萬平方米,新建校捨252萬平方米,維修校捨26萬平方米。2006年,省政府一次投入7.6億元,地方投入2.6億元,徹底消滅了全省當時存在的全部中小學D級危房113.9萬平方米,新建校捨120.9萬平方米,極大改善了全省中小學校的辦學條件,並建立了校捨維修改造長效機制。2005年啟動實施了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歷時三年,共投入近4億元,實現了政府辦中小學全覆蓋,改變了我省農村中小學信息化教學設備落後的面貌,實現了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每一所農村學校的既定目標。
由『人民教育人民辦』到『人民教育政府辦』
我省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了中小學公用經費標准和投入監管、責任追究制度,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責任有效落實。從2007年春季學期開始,全面啟動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體系,改革惠及全省縣(含縣)以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校和學生,全省農村實現免費義務教育。對承擔政府委托辦學責任的民辦學校,也納入改革實施范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實施以來,我省縣以下(含縣)所有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在全部免除學雜費的同時,提高了學校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為確保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正常運轉和校捨安全提供了穩定的經費來源,促進了農村義務教育的健康發展。同時健全了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保障機制。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還全部免除了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學雜費。實現了由『人民教育人民辦』到『人民教育政府辦』的重大轉變。
普通高中教育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30年也是我省高中階段教育實現大跨步發展的30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由1978年的34.94%提高到2007年的62.96%。截至2007年,普通高中在校生達到60.7萬人,校均規模1312人,較之1978年,分別增加11.3萬人和1079人。優質高中教育資源得到極大擴充,實現了由量的增長到質的飛躍,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高中教育的需求。縣域和農村高中教育快速發展。通過整體規劃、合理調整高中布局結構,努力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縣域高中學校辦學條件,重點建設了一批縣級及以下農村普通高中,資源配置進一步趨向合理,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不斷提高。
建立了省、市兩級示范體系,改造了一大批薄弱高中,民辦高中、民族高中得到較大發展。全省評估建設了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67所,在校生24萬人,佔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的39%。民辦高中在校生5.7萬人,民族高中在校生8953人,農村高中在校生5萬人,減輕了『瓶頸』壓力,緩解了人民群眾子女接受優質高中教育與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從2003年開始,全力推進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普及先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改革課程結構和管理體制,轉變教育方式,建立新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2007年秋季,我省全面進入普通高中新課程。
中等職業教育步入快速發展軌道
截止2007年,我省共有中等職業學校511所,其中,普通中專63所,成人中專133所,職業高中191所,技工學校124所,年招生已達17萬人,在校生45萬人,與1978年比,學校數增加近380所,在校生增加近40萬人。目前,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招生比例為4.6:5.4。各類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6.8億元,實驗實習基地(實驗室)增加到3400個,一些專業實驗實習基地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目前全省中職學校開設的各類專業、實驗實習基地和實驗室擁有率達到80%以上;圖書藏量增加到704萬冊。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上昇到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