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31日訊 昨天上午,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送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的哈埠早期人類頭骨化石,經鑒定得出結論:兩顆頭骨均為亞洲人種,為成年人,其中一顆頭骨女性特征明顯,疑似女性。
2007年7月,采沙工人張樹海等人在松花江上游43號照航標處采沙時,先後發現兩顆人類頭骨化石(本報曾對此進行報道)。今年10月初,經過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兩顆頭骨化石進行測試,確定一顆頭骨化石為5465±4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另一顆為2425±5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為了進一步研究頭骨化石的性別、人種等,11月20日,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將頭骨化石送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檢驗。
檢驗報告稱,一件5465±4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頭骨化石從顱骨形態判斷,該化石女性特征較明顯,但也有部分項目介於男女兩性之間。綜合判斷的結果為:該化石疑似女性,年齡推斷為成年人。
由於該頭骨化石左側眶上發現篩狀樣變,並有部分愈合痕跡。表明該個體生前存在表現為造血機能減弱的疾病。具體病因難以判斷。另外一件2425±5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人類頭骨化石據顱骨形態綜合判定,該標本男性特征明顯,鑒定結果為男性,年齡推斷為成年。病理現象未發現異常。以上兩具頭骨化石標本均為亞洲人種。
據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站長劉雲纔介紹,為了更好地將這兩件極為罕見的最早的『哈爾濱人』頭骨化石展示給市民,他們正在請專家對其進行修復。
責任編輯:路雲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