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5日訊 『道路成網又成線,農民出行真方便,自來水管到眼前,清潔能源誇不完!』漫步肇東市的鄉村,一串串朗朗上口的順口溜令人耳目一新,更從一個側面折射出農家生活的幸福與甜蜜。肇東市堅持典型引帶、整村推進、集群發展原則,從生產發展抓起,從農民增收抓起,從基礎設施抓起,新農村建設步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掙錢道越走越寬
農民也能成股東,黎明鎮長富村農民於有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手中的『泥飯碗』竟變成了『鐵飯碗』。
今年3月,長富村34戶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量化入股,成立了『肇東市長富米業有限公司』。入股村民坐在炕頭上就能穩賺每畝地450元的保底收入,再加上分紅收入和打工收入這兩項,人均年收入可達1萬多元。『靠天吃天,靠地吃地的日子過去了,如今咱是旱澇保收!』對於未來的生活,於有充滿信心。
要說增收致富,肇東鎮石堅村的張景文也有自己的道兒。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的日光節能溫室內,一朵朵虎頭虎腦的蘑菇通體散發著豐收的味道。每年可產蘑菇1萬多公斤,純收入達10多萬元,老張因此成了村裡的名人。在他的帶動下,肇東鎮蘑菇種植戶已發展到1200戶,每年可產蘑菇4400多萬公斤。
為讓小蘑菇長成『搖錢樹』,這個市還與山東壽光合作,在石堅村建設了面積達400畝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年可生產8億公斤香菇、滑子菇等優質食用菌,將直接打進山東壽光、哈爾濱、大慶等地市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增加農民收入是根本。作為農業大市,肇東市從發展現代農業破題。『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肇東市具有發展現代農業得天獨厚的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肇東市委書記張錫纔如是說。
這個市采取政府扶持,一村一品,整體推進的策略,緊扣果菜、畜禽等特色產業,『雪球』越滾越大。如今這個市一村一品專業鄉村已達43個,肇東鎮多茬次多品種棚室蔬菜、向陽鄉中心村拱棚香瓜、東發辦事處河蟹、躍進鄉大鵝等已成為響當當的農字品牌。
在肇東農民錢包漸豐的背後,農業產業化功不可沒。依托農業辦工業,圍繞工業抓農業,延伸產業鏈條,拓寬發展領域,促進工農融合,率先形成工業化牽動、產業化起跳、城鄉一體化推進的農區工業化示范區發展格局。目前,這個市已經形成玉米、乳品、肉類三大產業化經營體系框架,引建大型糧畜深加工企業8家,發展各類合作經濟組織310個,『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基地+農戶』的新型產業化鏈接機制已經形成。
同時,這個市充分發揮科技的拉動左右,投入資金2100萬元,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42個,推廣先進適用新技術28項,科技成果貢獻率達50%以上,拉動農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如今,標准化生產、產業化鏈接、科技園區示范、土地規模經營、新農村建設五大模式讓肇東農民腳下的增收路越走越寬。
新家園越建越美
『我活了幾十年,做夢也沒想到還能過上這樣舒坦的日子!』澇洲鎮安業村的休閑廣場上,正領著村民扭秧歌的魏顯霞這樣感嘆。
一排排寬敞明亮的磚房、一條條平坦整潔的街道、一座座錯落有致的葡萄大棚、一處處功能齊全的休閑設施,眼前的一切讓安業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屋內現代化,屋外髒亂差』曾是過去農村的真實寫照。如何改變農民落後的生活習慣,讓村屯靚起來?今年十月,一場以整治農村環境髒、亂、差,倡導文明生活方式為主要內容『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和環境文明建設活動』在這個市全面鋪開,該市農村面貌發生了顯著改觀。
在農村環境整治過程中,肇東市以綠化、美化、亮化、淨化為主要目標,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村容整潔大文章。這個市將新產生的垃圾統一運到村外指定地點,並做到日產日清;對飼養畜禽所產生的糞便,每天及時清運出屯,到指定地點有序堆放;將柴草垛統一地點、統一方位,規范地擺放在屯外;清理鄉村主乾道和生活道路上的路障,保持道路暢通。
目前,這個市共清理農村垃圾3萬多噸,拆除不規格院牆、柵欄近8萬延長米,硬化排水邊溝1.5萬延長米,清理柴草垛6000多個。湧現出了以昌盛村、安業村、曲鄉村、長江村、同發村等為代表的路平、溝暢、牆直、空氣清新、庭院優美的典型村屯。
村與城越來越近
『多虧「新農合」,不然以後這日子真不知道該怎麼過。』肇東市德昌鄉農民許友手捧補償款激動地說。
今年2月份,許友的愛人因病住進了肇東市第一醫院,共花去醫療費用2萬多元,現已康復出院。由於她參加了『新農合』,許友順利拿到了1萬多元的補償款。
同樣是治病,西八裡鄉七道海村農民王小利卻要感謝門前新修的通村路。今年春天,王小利左手食指骨折,他坐上出租車,只用40多分鍾就趕到了市人民醫院及時把斷指接好,而在這段路沒有修好之前卻需要近三個小時的時間,一些病人因此沒有得到及時救治。
路通了,但公共交通工具數量少,安全系數低又成為影響該市農民出行的新問題。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肇東市累計投資近百萬元購置了12輛鄉村巴士,運行線路輻射4個鄉鎮15個村。車站建到家門口,坐車只用招招手,公交車『下鄉』,村民感覺和城裡越來越近了。
農民幸福指數的提昇,不僅僅在於經濟的發展和居住環境的改善,還在於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的完善與提高。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一度成為城鄉發展不均衡的顯著表現,而當前在肇東城鄉這種差距正在被一步步縮小。
通過不斷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事業的投入,肇東在推進城鄉一體化方面下足了功夫。今年,這個市共投資1.67億元建設農村公路595.5公裡,共惠及21個鄉鎮50個行政村;新打飲水井22眼,新增自來水用戶3250戶;新增沼氣和清潔能源用戶1700戶,投資226萬元建設的太平鄉東合村秸稈燃氣站已投入使用;新建、改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46個; 47萬多人參加『新農合』,參合率達到了91.29%;發放低保金584.2萬元,3萬多名農民直接受益,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老有所養、困有所助、病有所醫,越來越多的肇東農民正享受著市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