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進口大豆衝擊波
2009-01-12 08:23:0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中 經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廣州的老張最近發現,在吉之島以及家樂福等超市內,食用油已經悄然調低了價格,下調幅度高達30%。

  他不知道的是,食用油的價格下調是因為在2008年10月,大豆期貨價格相比8月,跌幅已經過半。目前,進口大豆價格處於低位。

  顯然,對東北的豆農來說,這並不是個好消息。

  在2008年10月份東北大豆進入收購季節以來,國際大豆期貨價格的大幅下跌讓國產大豆更加失去競爭力,而國家緊急出臺的國儲臨時收儲措施以及有限的收購量並不能解決農民的困難,而國儲抬高收購價的舉措更是讓國產大豆的油脂加工企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有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中國的國產大豆正在遭遇2004年之後又一次巨大衝擊。

  苦惱的農民

  『聽說有個農民晚上在車裡生火取暖差點被燒死。』黑龍江省克東縣農民李樹財告訴記者。他說的那個農民當時在中儲糧的收購庫點外排隊,他所在的隊伍已經排了幾裡地長,為了交大豆,有的人已經等了三天。

  調查發現,這是目前東北各個中儲糧收儲點外常見的情景,但是大部分農民會失望而歸,因為他們的糧食不符合要求。拿大豆來說,按照國儲庫點的要求,水分低於13.5纔能夠按照此次國家規定的1.85元/斤進行收購,但現在農民手中的大豆水分一般在16個以上。

  農民們的第二個選擇是把糧食賣給當地的加工企業,但是由於加工企業能夠承受的價格要比國家收購價低很多,比如陽霖油脂,其大豆收購價為1.67元/斤左右,這大大低於成本價,即國儲規定的1.85元/斤。這致使很多農民寧願把糧食堆在家裡也不願像往年那樣出售給加工企業。

  黑龍江富錦市錦山鎮農民李青和2008年種了9公頃的大豆,共收獲了近20噸,到現在一點都沒賣。『原來國家一直在宣傳要保護農民利益,要啟動國儲收購,所以我就光等著國儲了。』而現在看來,國儲一途基本走不通,李青和抱怨,最好的豆子都不符合要求。

  曾讓他滿懷希望的國儲計劃出臺於2008年10月20日,這一天國家糧食局會同有關部門下達了第一批中央儲備和國家臨時存儲糧食收購計劃1650萬噸。12月1日又下達了第二批國家臨時存儲糧食收購計劃1400萬噸。兩批收儲計劃總量為3050萬噸,其中東北地區玉米1000萬噸、大豆800萬噸、稻谷850萬噸,南方主產區稻谷900萬噸。

  這項政策顯然是國務院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現在來看,農民們仿佛並沒有得到多少實惠。『黑龍江省的大豆國儲量纔200萬噸,但全省的大豆產量今年達到了900萬噸。』黑龍江大豆協會常務秘書長吳立強告訴記者,『往年此時,農戶大豆要銷售60%以上,但現在測算下來,還沒有到10%,12月後,農戶手中有近500萬噸大豆積壓在手中。這些大豆國儲肯定不能完全收購,那麼由誰來收購?』吳立強非常擔心。

  停產的工廠

  事實上,往年東北的豆農們大部分都將自己的大豆銷售給了當地的油脂加工企業。而正是由於今年國儲規定的價格抬高了農民們的售糧預期,使他們現在都徹夜擠在國儲糧庫的門口,而另一邊,東北地區絕大部分的大豆加工企業難以為繼,紛紛選擇停產。

  『我們位於黑龍江的5家加工廠已經全部停產了。』九三油脂集團總經理田仁禮對記者說。這家東北最大的油脂集團往年一家就能消耗掉200多萬噸國產大豆,但現在他們選擇了停產。理由很簡單,由於國儲計劃的攪局,使得省內豆農只認同1.85元/斤的收購價,而進口豆到港完稅價格為1.55元/斤,比國儲價格便宜0.30元/斤,每噸的價差達到了600元。所以他們無法按照市場接受的價格收購到能維持一定利潤的大豆原料。

  『現在加工一噸國產大豆的利潤不到100元,而使用進口大豆的企業則高達800元。』一位東北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而十多天之前,全黑龍江的油脂加工企業有95%以上都選擇了停產。過高的大豆原料價格和不斷走低的豆油價格使得其開工就意味著虧損。

  在這些加工企業看來,國家啟動的大豆臨時收儲措施無疑成為了市場的攪局者,導致正常的市場價格無法形成。『在國儲沒有收購之前,大豆的價格已經大大下降,企業進行生產還是有利潤的,但現在,國儲的收購價把價格又拉高了。』他們擔心的是,長時間停產將對東北地區的國產大豆加工業造成致命打擊。

  尷尬的中儲糧

  而面對蜂擁而來的農民,承擔此次國家臨時收儲計劃實施的中儲糧黑龍江公司也感到十分為難。『壓力太大,有點兒頂不住了。』該公司綜合處的曹處長對記者說。

  據他介紹,2008年11月5日的時候,黑龍江省啟動了此次糧食臨時收儲計劃,包括大豆、玉米、水稻在內整個黑龍江計劃收儲900萬噸。但是,由於國儲價格和市場價格之間的巨大差距使得其他收購主體沒有入市,『2008年的收購價格遠遠高出市場價,也高出之前規定的托市收購價,所以導致農民們都想擠上國儲這一座獨木橋。』

  但實際情況讓他們感覺吃力。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的800個員工要完成900萬噸的收購,400萬噸的儲備能力同樣遭遇挑戰。

  中儲糧黑龍江公司只得臨時在各地搭建收儲點,『都是露天的,用草墩子搭起來,就像你在電視劇《天下糧倉》裡看到的一樣。』李青和所在的錦山鎮就剛剛搭建了兩個收儲點。

  這是一個讓人難以接受的局面,一項原本是為保護農民利益而出臺的政策,造成了加工企業和農民雙方的不滿,『中央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幾個月以來進口大豆價格的快速下跌以及金融危機導致的整體需求萎縮,這使得國儲政策需要及時調整。我們現在是雙軌制,計劃不是計劃,市場不是市場。』他說。

  『現在的問題是,應該及早把國儲價格和市場價格之間的差距抹平,使得多元收購主體入市,纔能減輕中儲糧系統的壓力。』曹處長說。

  進口大豆量仍在攀昇

  『現在進口大豆已經滲透到了吉林四平一帶,再往北國家就不允許了,主要是害怕國產大豆的品種基因遭到破壞。』陽霖的一位經理告訴記者,他們有一次也曾試圖從沿海運一批進口大豆來生產,但到了沈陽就被相關部門攔截了。

  和愁眉不展的東北油脂企業不同,分布在中國東部沿海的油脂加工企業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一艘艘從太平洋[13.16 2.09%]上飄來的運糧船裝載轉基因大豆不斷的停靠在天津、大連、廣州等碼頭,這些進口的低價大豆不斷地運送到這些沿海的加工廠,為中國人提供了大部分的食用油。

  黑龍江大豆協會曾經代表企業和農民向有關部門建議,由國家補貼加工企業、對農民進行直補、允許省內大型加工企業增加商業儲備、對進口大豆實施關稅調控等措施來解決目前的困難,不過他們還沒有得到回應。

  在這樣一個經濟危機的背景之下,中國進口大豆的數量還在不斷攀昇。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11月份和12月份,中國進口大豆分別為332萬噸和350萬噸,『我們預計2008年全年進口量會超過3700萬噸。』一位專家對記者說,而2007年的數據是3080萬噸。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