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2日訊 (記者 杜筱) 12日上午9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第十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哈爾濱隆重開幕。省政協委員張艷橋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社區醫療的發展上。
![]() |
張艷橋認為,在國家大力發展社區醫療的同時人們卻冷落社區醫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少社區醫院存在一定程度的『內傷』。相對而言,社區醫院醫護人員知識水平、技術力量和服務意識不如大醫院的專家,最終造成患者『無法信任』的不良印象,從而造成了大醫院門庭若市,社區醫院門庭冷落。而醫師不是「自由人」,人纔過分向大醫院集中,社區醫院人纔缺乏,衛生人力資源結構和配置不合理,也是導致看病難的重要原因。因此,應當制定注冊醫師多地點執業辦法,鼓勵醫師到社區工作。
張艷橋認為,執業醫師多地點診療,對患者而言可以就近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方便就醫,減少就醫費用。對醫師本人來說,既不脫離大醫院『科教研』一體的良好執業環境,又能到醫療資源缺乏、醫療水平低下的地區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對於醫師流出的醫療機構,有利於解決人纔積壓和浪費,有利於醫療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對於醫師兼職流入的醫療機構,有利於提高醫療質量,有利於人纔的培養,方便附近患者的就近就醫,帶動當地醫療水平的提高,可以實現社會(患者)、醫師和醫院三贏的局面。
張艷橋建議,試行執業醫師多地點執業,鼓勵執業醫師到社區行醫,提昇社區醫療水平;促進社區醫療體系又好又快發展,改變社區醫院在人民群眾中心中的形象,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狀況。
第一、在執行現行執業醫師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適度放開醫師執業限制,或采取大醫院與基層醫院協作的方式擴大醫師執業范圍。讓在大醫院中醫療技術高超,學術有見解,研究有成果的知名醫師可以到社區醫院行醫,讓老百姓可以就近接受良好的醫療服務。但我們並不願意看到取消限制後,執業醫師無序的多地點行醫。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可以采取建立醫師多地點執業的地方性、規范性法規的方式,或者讓三甲醫院與社區醫院大小聯合,以強扶弱,提昇社區醫療水平,讓執業醫師多地點診療健康有序發展。
第二、對執業醫師的多地點行醫的收入,由流出醫院科學合理的設定,鼓勵醫師到社區執業;嚴格依照稅法的相關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支持國家稅收;更要明確執業醫師的多地點行醫出現醫療事故的責任,保障醫患雙方的醫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