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委員支招農民:糧食增產 消化好纔能賺得多
2009-01-13 11:20:2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滕嘉娣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13日訊 在黑龍江省政協十屆二次會議第十六組的分組討論會上,不少委員的熱點話題都集中在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身上——『農民增產更要增收』成了他們最熱切的呼喚。委員們談問題,知無不言、一針見血,談對策,言無不盡、傾囊相授。『農民增產不增收主要是好幾道販子在扒皮……』朱濱利委員語鋒犀利,一打開話匣子就引來大家共鳴。

  減少流通環節損耗

  本次政協工作報告中提出建議,推進『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實施,要采取各種措施盡量把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統一起來。朱濱利委員說:『增產增收成正比,必須要在流通環節上做文章。』黑龍江省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戰略基地,連續5年獲得大豐收,2008年,首次邁上800億斤臺階,總產達到845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增產了,農民的口袋卻沒鼓。』朱委員說,現在農民賣糧最掙錢的方法是直接賣到國有糧庫,而國有糧庫存在的一些問題卻讓農民不得不通過糧販子倒手,這一折騰,農民收入就被扒了幾層皮。他指出,很多糧庫烘乾、通風設備很落後,限制了糧食存儲的容量。糧食不能全部收購,即使全部收購又不能全部貯存,國有糧庫的存儲問題將極大影響到農民種糧積極性和收入。他建議,糧庫相關設施建設應跟上增產步伐。政府必須要把糧食產銷的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這是糧食產銷中的當務之急。

  坐在他身邊的劉委員馬上插話,『糧庫收糧能力有限讓糧販子「有機可乘」,而還貸問題也催著農民要把糧食抓緊「搗騰」出去。』他說一到12月份就到了農民集中還貸變現期,急於賣糧。銀行還貸是硬性規定,還不上錢不僅影響農戶信用,也耽誤第二年生產資料的購買。這時候,二道販子、三道販子就抓住了這個當口,壓低價格也就不足為怪了。千億斤糧食目標實現的一個關鍵是要解決好這千億斤糧食的消化問題,讓農民多掙點,中間環節少損耗點。他建言,政府要重點做好農民10?12月份糧食收購預算,在這段時間盡可能消化農民的產銷要求,同時加大儲備基礎建設,形成預增、預購機制,打好提前量,做好配套設施建設,國家收購的『庫』大了,農民賣糧的『錢』纔會更多。

  深加工是增收的長遠思路

  劉宗明委員從一個商界人士的角度認為,實現農民增收要把目光放遠點,要做深加工、細加工。話音未落,有委員指出,深加工的直接收益並不能落在農民身上,農民掙錢還是難。對此,劉委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黑龍江的農村經濟不發達,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深加工能力不強,這直接導致了信息也不靈通。深加工把產業鏈做大,細加工把產業品牌做強,市場銷路一打開,對原材料的需求自然也就大了,農民在當地就可以直接解決產銷問題,收益自然加大。還有一個附加的好處就是信息了解也更直接。若是在當地就建有知名的深加工企業,自然在供求信息和物流方面佔據優勢。他舉了個例子,他有一床2000多元的大豆纖維棉被,是吉林大成化工的產品。而作為大豆重要產地的黑龍江如果也能把這種原料優勢發揮成產業優勢,本地豆農自然會更受益。

  李濱東委員的想法與之不謀而合。他說在上海烤夫很有名,一打聽很多用的都是黑龍江的大豆。如果龍江人自己能在本地加工,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價格翻番,產業昇級。就地取材的優勢加上物流環節的減少,自然也會增加本地大豆的收益。從長遠看,農產品的深加工與精細化必能為農民增產打開銷路,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

  要敢張口要政策

  一位姓劉的委員對於增產不增收有他自己的理解。他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增產後的措施不得力。劉委員說,黑龍江必須敢於要政策。比如說設立糧食保護價,對農民來說是最大的利好。但是價格定到什麼程度,必須要做科學論證。現在的保護價遠低於2007年的價格,所以必須加大增加幅度與力度。同時農民生產資料的價格是不穩定的,這就迫切需要政府要根據波動制定保護價,最大限度的提高農民的『剩餘價值』。保護價要在種植成本上加大利潤空間,農民纔有積極性,也纔能保證千億斤糧食目標的實現。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