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6日訊 今天出版的《黑龍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全文如下:
兩會,商發展,談民生,是兩股線一根繩,因為最終的落腳點就是在『民』,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筆者跑兩會,揣摩政府工作報告的微言大義,傾聽代表委員的真知灼見,『重民生』的思想彰顯在每個章節、每段話語中。
一位代表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數字多。
筆者發現,真是這樣——投入9.7億元資助76萬貧困學生;投入2.5億元幫助建設村鎮衛生室;今年新增就業60萬人;繼續投入56億元到安居工程……
數字具體、目標明確,這是政府對老百姓最實在的承諾。承諾的標准是『37攝氏度』,這是老百姓的體溫,是民生關懷的溫度。
不僅數兒多,口氣也硬——對民生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困難群眾的生活只能提高不能降低,民生工程的覆蓋面只能擴大不能縮小!
三個『只能……不能……』鏗鏘有力,這是政府對民生最堅決的承諾。強硬的話語觸碰的是老百姓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一位委員說,今年政協工作報告,建議多。
筆者發現,有為保增長建言的,有為擴內需獻策的,最終的目標是保民生,歸根到底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講大項目建設時,代表委員惦記更多的是民生——『現有的一些公路旁已形成經濟帶,建高速需要全封閉勢必給沿線居民帶來經濟影響,規劃時可一定要想到……』
講新型工業化時,還離不開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各種新矛盾新問題,不能把追求經濟總量作為主要目標,百姓過上好日子纔是真金實銀……』
其實,無論是政府態度還是代表委員聲音,本次兩會湧動的民生熱流,是民生眷顧,更是在當前時局下『危中求機』、『化危為機』的一種韜略。每公裡道路的延伸、每個項目的落實、每個衛生所的建成、每個下崗者的安置,都能溫暖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脈絡,增加社會的和諧程度。這種溫暖的支橕,為政府具體決策的落實創造的是不動搖的民心根基、不懈怠的發展激情、不折騰的穩定環境。這些都給了政府迎難而上的勇氣和大乾一場的信心。
民生之事,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這次兩會,民生的觸角遍及各處,聽到的看到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措施,為保增長擴內需所做的各種規劃都是為了擔起民生的重量,這種擔當將會給2009年帶來暖陽。
因為,為民生擔當者,風雨可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