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  精彩圖片
搜 索
哈爾濱百年道臺府這樣過大年(組圖)
2009-02-01 10:02:26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資料片

  東北網2月1日訊 過年,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然而,由於各地的文化不同、風俗不同,所以過年的禮儀、禁忌也不相同。日前,記者有機會采訪了哈爾濱百年道臺府第一任膳長鄭興文的後人,聽他講述道臺府過大年的故事———

  膳房:官家民家一樣忙

  過年,是膳房一年最忙的時候。殺豬、宰羊、蒸件子、包凍餃子、水發南北貨。需要水發的包括燕窩、鮑魚、魚翅、海參等乾貨。其他雜役換椅墊、鋪紅地毯、掛燈籠、搭彩棚,師爺開始寫春聯……

  過年時,兩班廚役二十四小時輪流工作,光蒸件子、包凍餃子就要存滿幾十口大缸,擺滿好幾間屋子。蒸件子就是蒸各種饅頭、包子,各種花樣蒸件兒。有上官宴、上家宴用的,有上供用的,也有普通衙役吃的,分不同的用途蒸制擺放。菜譜方面需要提前准備的東西,包括醬肘子、水晶肘子、豬頭燜子、扣肉、獅子頭、鹿肉……

  寫春聯一般是師爺的事,有時候道臺來了興致,也親自書寫幾幅。每年春節前幾天,到府內求字的人很多。除了官員的親友,府內當差的都能得到一幅春聯。春聯內容衙門與內宅的不同。衙門的春聯一般是:『天恩春浩蕩,文治日光華』。府內的門窗、櫃子、水缸等,都要貼上春聯、福字。

  整個府內到處都高掛大紅燈籠,有專人負責照管及更換蠟燭。過年的燈籠要點到天明,方可熄燈。地上鋪著紅地毯,大堂內用席子搭起彩棚,彩棚內四周放著燒炭的銅火盆,中間擺著數張桌子,稱為『天地桌』。桌子上供奉著各種神祗的牌位。正中間的桌子上供奉『天地神』,其他神位每年的位置不同,要查皇歷確定每年的位置。年三十下午這頓飯是流水席,一直吃到午夜接神。年夜飯的菜式不固定,一般是忙年時准備的菜品。冷葷、大件兒、清口菜,主食以水餃為主。道臺在年夜飯後稍息片刻,便開始家祭儀式。先在各神位前焚香行禮,祭完神後再祭祖先,行跪拜大禮。這有一個說法,叫做『神先鬼後』。

  年三十晚上,道臺大人要給府內所有留守人員壓歲錢。大年初一一早,這些官員、雜役,要分批到內宅(三堂)給道臺及高堂磕頭拜年。這是一年之中,官員與雜役惟一一次進入內宅的機會。

  從『天龍賜福』到『鞭打春牛』

  官府過年,像民間一樣也有很多禁忌。比如道臺府裡的水井,年三十這天要用尖底兒柳罐封上。過年期間所有的用水,都提前儲好,儲滿幾十大缸。這些水大概還有另一個作用———防火。按照當時的說法,水是財,大過年的不能漏財。過年期間還要給井神燒香,初二以後纔能解封取水。

  內宅的堂內過年擺一個長條案,上面擺一個大花瓶,花瓶上插帶穗的如意,寓意歲歲平安如意;在一盤凍柿子上插上小如意,寓意萬事如意;苹果上面擺放如意,寓意平安如意;年糕上插絨毛小金魚,寓意年年有魚(餘)……

  過年時掃地要從外往裡掃,掃除的污穢放在一起,過年之後纔能倒掉。從裡往外掃是揚財運……

  從初一開始,各地官員開始陸續入府拜年。許多官員拜年,都拿著豐厚的紅包。考核下級官員的政績,很多時候與紅包掛鉤。官員拜年要留飯,官員一桌八八席,隨從一桌六六席,正月裡的宴會拉不開桌子。


 

資料片

 

 
  沒有鞭炮的年三十

  據鄭樹國介紹,他的爺爺活著時候告訴他,哈爾濱歷史上有一年年三十沒有鞭炮聲,那一年是1911年。

  那年哈爾濱地區鬧鼠疫,大年前夕是哈爾濱最沈悶的日子,老百姓沒心思過年。受命消滅鼠疫的總醫官伍連德,在春節前上奏朝廷,准備『焚燒屍體』,以防暴露在外的屍體,天暖腐爛、蟲叮鼠咬,繼續傳播。朝廷批准了伍連德的奏章。1911年大年初一,2000多具屍體被焚燒。

  事後,政府專門向百姓發出通知,鼓勵老百姓燃放鞭炮,用以減輕悲傷的情緒。政府還從天津、河北等地運進大量鞭炮,免費向百姓發放。這一年的鞭炮聲從春節之後開始響起,這次燃放鞭炮,不僅是傳統驅除邪惡的意思,從客觀上說,鞭炮裡發出的硫磺氣味,確實起到滅菌殺毒的作用。

  傳統文化中,春節最講究的還是一個『吃』字,中國文化中,『吃』佔有很大的分量。吃可以吃出文化、吃出品位。據介紹,道臺府的年夜飯裡,有這樣幾道菜是不可缺少的。『天龍賜福』、『加官授祿』、『馬上封侯』、『鞭打春牛』……這幾道菜,每道菜都有一個故事。

  先說『天龍賜福』

  光緒三十三年臘月,道臺杜學瀛受黑龍江巡撫程德全的委派,護送鰉魚、鹿筋、熊掌等貢鮮上京進貢,臘月二十到達皇宮,正趕上光緒帝在乾清宮舉行御筆賜『福』儀式。皇帝寫的第一個『福』字,要懸掛與乾清宮正殿,其餘張貼宮廷內苑,賞賜王公寵臣及各省巡撫督軍。杜學瀛級別不夠,完全是因為幸運,有幸得到了皇帝御書的『福』字。

  從京城回到道臺府,老杜逢人便講,給人看皇帝賞賜的『福』字。據他說,能在御賜『福』字儀式上得到皇帝『福』字的,每年只有十餘人。受賜者要依次跪在案前,仰瞻皇帝的御書,叩首謝恩。然後由兩名御前太監同持福字箋而出,受賜者要在『福』字下面再叩謝,寓意滿身都是福,最後纔能恭捧退下。王公大臣都以得到『福』字為幸事。杜學瀛把御賜福字裝裱,掛在會客廳堂內,大廳謂之『福』字廳。

  膳長鄭興文善於揣摩道臺的心思,趁著道臺的高興勁兒,准備為他做一道以福為主題的菜餚。他琢磨著,皇帝為真龍天子,是天龍,天龍御賜的福不就是天龍賜福嗎?鄭興文琢磨著用這個名字做一道吉祥菜。他選擇一條松花江裡的大鰲花,把魚頭修飾成龍型,魚身去骨改刀成盤旋的龍身,用清蒸的方法制成一條雪白的銀龍圍於盤內,又取四塊豬方肉(滿族稱豬肉為福肉),在肉皮上刻上萬福圖案,然後紅燒成菜,放於銀龍之中。鄭興文親自給杜道臺上了這道菜。老杜也有些發蒙,盤子裡的分明是件藝術品。他問鄭興文:這道菜叫什麼名字?稟大人,是天龍賜福。杜學瀛非常高興,鄭興文也得到不少賞賜,而這道菜成了道臺府年夜飯的保留菜餚。

  再說『加官授祿』與『馬上封侯』

  施肇基在濱江署理官道的時候,在春節前接到朝廷聖旨,皇帝召見他進京議事。進京議事有兩種可能的後果,或加官晉爵,或忽來橫禍。進京前,施肇基一直忐忑不安。鄭興文體味到老爺的心思,變著法讓老爺高興。鄭興文用雞冠子炒了一盤鹿肉,雞冠子圍在四周,中間是顫巍巍的紅燒鹿肉。又做了一道魚,把馬哈魚魚塊做好,圍在盤子四周,中間是燒好的猴頭菇。兩道菜上了桌,饒是見多識廣的施道臺也傻了眼,不知道眼前是什麼菜餚。鄭興文說,雞冠子這道菜,叫做『加官授祿』,除了雞冠子之外是細嫩的鹿肉,還有這道馬哈魚,叫做『馬上封侯』。看見沒有,中間顏色紅潤的部分,是紅燒猴頭菇。施肇基大喜,口味大開,吃得格外高興。

  施肇基到了北京,得到攝政王接見,由於他處理涉外事件很得力,沒有損傷國家顏面,被調到外務部任職。施肇基昇職了,感念在哈爾濱出發前的好彩頭,特意打發廚師到濱江關道,學會了兩道菜的做法。而兩道討口彩的佳餚,也成了道臺府年夜飯的保留菜餚。

  前幾道菜都是官員討口彩,還有一道菜卻是為眾生討生活。這道菜的名字是『鞭打春牛』。

  『鞭打春牛』的菜名來自於官府的『鞭春禮』。清代『立春』又稱『打春』,打春一般都在正月。立春節,民間一般要進行兩天活動。立春前一日要『迎春』,立春日,地方官則要行『鞭春禮』,即『鞭打春牛』,俗稱為『打春』。『鞭春禮』一般由地方官員主持,顯示政府對時間的把握及對農工的督導。

  『立春』這一天,官府用黃牛做成『土牛』,牛腹內裝滿五谷雜糧。『打春』儀式由8名壯年男士抬著『土牛』,在喧鬧的鑼鼓鞭炮聲中,道員手執春鞭鞭打『土牛』腹部,口中念著: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土地肥沃,三打三羊開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豐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方吉祥,九打九域太平,十打十全十美。這時,土牛腹內雜糧撒落滿地。圍觀的群眾在歡鬧聲中爭先搶拾地上的五谷雜糧和打碎的土塊,把撿到的五谷雜糧放在倉庫裡,期盼當年五谷豐登。把土塊撿回家和上水,涂灶臺,據說可使灶上不生蟑螂和螞蟻,涂抹牛棚可以使六畜興旺。

  一年立春,膳長鄭興文別出心裁,除准備了平時立春吃的春餅配菜外,還特別准備了一道『鞭打春牛』。這道菜將魷魚乾泡發好,刻上刀花,做成鞭的樣子,又把牛子蓋肉切成粗絲,用蔬菜汁、調料喂好,再配以韭菜梗、掐菜爆炒成菜,取名『鞭打春牛』,端上道臺的餐桌。菜餚黃、紅、綠、白,顏色鮮艷,一下子就吸引了官員們。這道『鞭打春牛』不但成為道臺府春節期間必上的美食,而且成為平時宴客不可缺少的特色菜品。據介紹,道臺府春節宴請客人,還有必不可少的俄式大菜等等。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俗文化,飲食佔有很大的分量。今天,人們重溫百年來道臺府飲食文化的傳承,溫馨之外,更有一份不可多得的厚重。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