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4日訊 從數千萬元財政支出提高低保標准,到社保擴面數萬百姓受益;從兒童流浪救助中心少年無懮的笑臉,到社區活動中心老人開心的言語;從棚戶區改造內搬遷的喜悅,到農村數萬戶居民喜遷新居……大慶市委、市政府用最朴實的情懷詮釋愛民親民的執政理念——將民生民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關心和關注匯聚民心民意,用具體行動踐行著『讓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鄭重承諾。
60歲的吳淑梅老人,家住黎明街道,獨自帶著腦癱兒子生活。被納入城市低保後,娘倆不但每月能拿到救助金,還能拿到用電補貼、燃氣補貼、采暖費補貼、物業費補貼……在大慶市,像吳淑梅老人這樣的低保家庭,如今正享受著全省最高的救助標准。
在首創的『七位一體』低保綜合救助體系全國聞名後,大慶又逐步完善建立就醫、子女入學、就業、住房、取暖、法律援助、用電用氣等『十位一體』綜合救助體系,對城市低保人群既救窮、又救急。去年10月,大慶市再次全面調整低保標准,涉及最低生活保障認定標准、農村五保戶供養標准、對農村低保家庭實施取暖救助、城區貧困大中專學生連續性救助等7大方面,各級政府投入資金超過3000萬元,14.5萬餘名困難群眾受益。
與低保同時進行的,還有覆蓋城鄉各類人群的社會保障體系。2007年底,大慶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在半年優惠期內,很多外地老人紛紛辦理投靠大慶兒女的戶口關系。目前全市城鎮居民參保人數已達22萬多人。
去年,大慶市開發建設了15個住宅小區,拆除棚戶區14處、58萬平方米,建設經濟適用住房23萬平方米,極大地改善了百姓的居住條件。為了讓百姓住得更舒心,大慶市斥巨資改善城鄉百姓居住環境,城裡3年將消滅『城中村』,加快建設南北新城;農村『泥草房』改造8年任務5年完成,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
在解決『居』的問題的同時,大慶市還將改善民生的目標定在了『學』和『醫』上。大慶市一直堅持教育事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去年投入1000多萬元,對40所學校進行了維修改造,均衡了教育發展環境,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優良的教育。大慶的高考成績再次取得歷史性突破,考入一表國家重點大學的,全省每五人中就有一個是大慶的孩子。醫療方面,大慶在東三省率先全面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參合率96.7%,籌資總額達8776萬元,實現了五項指標全省最高。在城市,大慶在全國首創了社區醫療模式,市民大病上醫院,小病不出社區,走出家門10分鍾就可以就醫。大型醫院實行住院一日清單制、藥品招標采購等一系列利民舉措,讓看病費用大大降低。
調查顯示,大慶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分別達到96.8%和97.2%。務實的大慶市委、市政府用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惠民之舉』,讓百姓共享發展成果,讓百姓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