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5日訊 左耳聽著鞭炮聲、右耳聽著短信聲……新年期間,鋪天蓋地的祝福短信塞滿了市民的手機。然而,當看到千篇一律、內容雷同的短信時,期待被祝願的感覺變了滋味。社會學家認為,群發轉發『祝福』,是將祝福打上了消費產品復制的烙印,不僅減輕了年味,甚至變成了一種負擔。眾多市民呼吁抵制轉發、鼓勵原創的祝福短信,呼喚真誠的祝願重新回歸身邊。
今年大年三十一大早,哈市陳先生的短信鈴聲就開始響個不停,各種拜年短信開始問候了。一開始,陳先生還覺得很欣慰,有這麼多人想著祝福自己。但很快,他就沒有了新鮮感。拜年的短信實在太多,他一邊費盡心思地回復著短信,一邊看著許多內容雷同的短信不斷地湧入。陳先生索性坐在沙發上,選取了其中的一條短信,然後給所有的朋友轉發出去。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了應付應接不暇的短信,批發轉發『祝福』已經成了過年的一道必做的『功課』,這已經讓許多拜年短信不再充滿暖暖真情。
省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董鴻楊說,祝福短信的泛濫,表面看來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拜年短信雷同的太多,『雷人』的太少;華麗辭藻的很多,有個性的太少,越來越多的用戶自己都說『沒意思』。『復制式短信』字華詞美,然而轉瞬即逝,印證了我們生活的慵懶和淡漠。同時它還將祝福打上了消費產品復制的烙印,不僅減輕了年味,甚至變成了一種負擔。
心理專家曲偉傑說,也許你想不出那些復制的短信那般花哨的詞語,也許你的文筆沒有網上下載的短信那般意境優美,但是原創的短信卻是最真實情感的表露。哪怕只有『新年好』三個字,也勝過『克隆』短信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