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8日訊 省農業開發辦發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優勢,因地制宜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農業結構調整,增強了村級發展活力。
高標准建設示范田
省農業開發辦結合土地治理項目建設,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圍繞主導產業,在74個試點村選擇68個村建設了高標准千畝示范田,打機電井274眼,修渠道268公裡,架設輸電線路57公裡,購置噴灌設備192臺套,修農田道路148公裡,造農防林479畝,基本達到了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高效,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68處千畝示范田累計使農民增加收入3.2億元。尚志長營村千畝水稻良種示范園,投資220萬元完善基礎設施,與東北農業大學合作實驗『黑龍江寒地水稻良種實驗示范項目』,年增收600萬元。
設施農業建設步伐加快
適應試點村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和水稻大棚育秧需要,省農發辦共為32個試點村建標准化大棚2240棟。依安新合村是水稻專業村,但育秧大棚設施不足影響了水稻產業發展和農民收入。三年來該村集中建設水稻大棚110棟,並推廣新基質育秧技術,保證了5000畝水田育秧需要,水稻年增產400萬公斤,同時育秧結束後利用大棚發展蘑菇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同江紅旗村采取補貼的方式購置水稻插秧機15臺,建水稻育秧大棚48棟。全村水稻全部實現了機械插秧和大棚育秧,改變了該村水稻產量低、機械化作業率低的狀況,使水稻平均每公頃產量由以往的13000斤提高到15000斤,每戶新增收入1000元以上。
農機裝備水平提高
針對試點村農機保有量不足,特別是缺少大型農機的情況,省農發辦在幫建中共為66個村購置農業機械162臺套,並組建農機合作社14個。甘南興華村、綏濱永泰村等建立農機合作社,提高了農機裝備水平,不僅滿足了本村需求,而且推動了周邊村屯機械化生產。農機裝備水平的提高,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還促進了村積累增加,擁有合作社的試點村,每年村積累增加10至30萬元,增強了村級發展活力。
[發表評論]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黑龍江日報作者:編輯:王巍09-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