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0日訊 自1998年法國率先實施『市內無汽車日』以來,全世界許多城市都開展過『無車日』活動,在我國,成都和深圳都曾開展過這樣的活動。2008年奧運會之前,北京開展了『每月少開一天車』活動,效果十分顯著。為此,本報大冬會報道團隊建議
9日,黑龍江日報以一個版篇幅對哈爾濱改善大冬會期間交通狀況進行了報道,諸多措施保暢通,很有可操作性。這些都是賽會組委會和政府部門行為。那麼,作為哈爾濱的市民又如何進行相應的配合呢?
於是,我們想到了奧運會期間北京市的做法:開展『每月少開一天車』活動。就大冬會具體情況而言,哈爾濱市應開展一次『我為賽會做貢獻期間少開一天車』活動。
減少污染意義深遠
先看看北京市情況。
北京只用了不到20年,就顯現出了發達國家經歷百餘年纔出現的汽車污染問題。在工業、煤煙、揚塵、汽車尾氣四大污染源中,過去根本排不上隊的汽車尾氣,在北京市埋頭治理傳統污染之時,已經迅猛地『趕超』了,它現在的地位僅次於工業,而用不了三五年,它還將力拔頭籌。汽車尾氣也成為唯一一個在不斷增長的污染源。
一個人一個月少開一天車,對北京的影響有多大?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以2006年為例,當時北京汽車擁有量達到260多萬輛,居全國之首,而且還在以每天1000餘輛的速度增加,來自北京環保部門的測算結果顯示:如果每輛汽車每月停駛一天,全市機動車排放的污染物總量將減少3660多噸。全市機動車排放污染物總量一年下來將減少4.4萬噸。目前北京汽車擁有量接近400萬輛,如果繼續開展『一個月少開一天車』活動,全市機動車排放污染物總量一年下來減少量會更多。
如果按哈爾濱市現有車輛是北京市的四分之一來計算,大冬會期間少開一天車,就會使哈爾濱機動車排放污染物總量大約減少915噸。可見,開展『我為賽會做貢獻期間少開一天車』活動,十分有意義。
具體來說,其好處是:減少機動車尾氣排放,降低空氣污染程度,改善空氣質量。減少機動車燃料消耗,倡導資源合理利用的節約風尚。減少道路擁擠,提高通行能力,改善交通環境。為哈爾濱市的廣大車友提供一個充分展示和發揮汽車文化的平臺,使哈爾濱早日進入現代文明的汽車時代。為大冬會預演和熱身,將『綠色奧運』融入到賽場外的日常生活中。打造哈爾濱環保品牌文化,使活動在國內和國際上的『綠色出行』潮流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積極響應自覺行動
不難感受,近年社會的巨變推著每個人在奔跑,每個人都必須不斷調整著自己的生活觀念與方式。或許有種不同,那就是,有些人能夠主動調節,有些人則是被動調節。在很多發達國家,公益行為融入了各色人等的生活觀念與方式,人們從中嘗到了甜頭。比如在平庸的生活壓力下,只因為做了一些簡單卻公益的事,而收獲了『對自己很滿意』的心情,這種滿足與自信是如此美妙而有力。『我為賽會做貢獻期間少開一天車』便是這類做法之一。
『少開一天車』的5大益處是省錢、省心、公益、環保、健康。『綠色出行』就個人而言,是倡導公民在出行時,選擇對環境影響最小的交通工具;對政府而言,就是要重視提供更多可供綠色出行的硬件,使大家出行更方便、更快捷。同時,要民眾積極參與『綠色出行』,僅靠公共道德自覺還不夠,政府還需要制定一系列激勵性措施與之同步。
環境倫理學專家認為,開車族給環境帶來的污染更多,而這些環境污染卻要全社會共同來承擔,因此,必須樹立一種觀念,有車和用車族少開車,不是『犧牲』,而是彌補『過失』,是回報社會,是實現社會公平的一種方式。因此要加大宣傳,使全社會尤其是有車和用車族明白『彌補』和『回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