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2009年哈爾濱棚改萬戶回遷萬戶拆遷 實行『拆一還一』
2009-02-10 15:36:55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何秀麗 王驍 張衝 劉旭 劉維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棚改回遷項目陸續開工。

  東北網2月10日 今年,市委、市政府將棚改工作列為市一號工程全力推進:繼續推進主城區棚戶區改造工程,改造棚戶區100萬平方米,落實拆遷安置政策1萬戶,上年度棚改拆遷戶回遷入住1萬戶。

  3年改造拆遷530萬平方米

  從2008年起至2010年,哈市將利用3年時間集中改造85片棚戶區,改造拆遷房屋建築面積530萬平方米,涉及居民8萬餘戶,努力實現棚戶區改造在質量和數量上的跨越。

  哈市確定的棚戶區改造的基本模式為,按照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市區結合、以區為主,市場運作、保障優先的原則,市政府給予拆遷啟動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區棚改辦對行政區域內現有成片棚戶區進行總體規劃設計、調查摸底、經濟測算,確定總體改造規模,編制3年實施計劃、年度拆遷計劃、保障住房建設計劃、拆遷資金使用計劃。改造計劃要按照『以大代散、以優代劣、肥瘦搭配』的原則,對一些多年來遺存下來的零星片區、只拆不建片區、虧損片區等,按照資金平衡、市場化運作的原則與效益地段適當實行捆綁式開發。

  哈市還制定了危棚房改造土地及費用減免政策,制定了拆遷、基礎設施建設、審批提速、配建物業管理公共經營性用房等優惠政策。同時,以棚戶區廣大群眾的利益為重,充分考慮並妥善解決棚戶區低收入住房困難被拆遷家庭的住房問題,在拆遷政策上給予傾斜和合理照顧。

  據悉,哈市危棚房改造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2000年至2006年,全市共完成危房棚戶區改造700萬平方米,平均每年完成約100萬平方米。截至去年年末,哈市完成13個棚戶區拆遷項目,拆遷面積237萬平方米,涉及被拆遷居民22435戶,公企單位570戶,所有淨地項目的回遷房建設已全部啟動,總開工面積達195萬平方米。


 

  惠民拆遷實行『拆一還一』

  市委、市政府將棚改工作列為市一號工程全力推進,制定了一整套符合實際的惠民政策:就地安置,實行『拆一還一』的『預約式拆遷』,最大限度地惠民;針對棚戶區居民家庭狀況復雜,拆遷補償要求多樣化,提供多種選擇的拆遷補償『套餐』,讓群眾自主選擇既能保證有住房又能提高生活質量的補償方式,體現了以人為本、民生優先。

  道外哈東棚戶區低保戶張大爺最初很擔心一旦拆遷,他的那點兒低保金買不起新房子。很多棚戶區低保戶和張大爺的境況相似,但按照通過棚戶區改造,集中建設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對被拆遷居民實行『拆一還一』、40平方米最低保障戶型等政策,確保被拆遷群眾不因拆遷而失居,並且住房條件有所改善的政策,很快讓百姓打消了疑慮。

  龍橡社區動遷戶高大娘算了一筆賬:她家原住房是30.04平方米,按照『拆一還一』政策,如果想花些錢住大點兒的房子,可上靠到50平方米的標准安置戶型,增加的20平方米面積只按每平方米2193元的綜合建築成本價,共計4.38萬元來補足。加上1.2萬元的先期搬遷獎勵費和搬家費、臨遷租房補助費等費用後,高大娘一家只需花3萬元左右就能在今年年底住進高樓了。

  百姓感言

  回遷房,咱住上了

  『曾經在道外二十道街髒亂差的棚戶區裡,我們一家三口的「小窩」只有15平方米,真沒想到13年後我們也能住上大樓房,還是政府的棚改政策好!』家住道外區濱江鳳凰城的管女士一提到自己在去年9月剛剛入住的新房子就不禁流露出一種自豪感。

  管女士告訴記者,他們家只有丈夫一人在外打工,女兒上初中,每月全家人的收入只有700多元,雖不能說到了吃不上飯的地步,但隨著女兒越來越大和教育方面開銷的增加,生活逐漸變得步履維艱。最讓她和丈夫頭疼的就是那間僅有15平方米的危棚房,冬天冷夏天熱,每逢大風雨天孩子就嚇得直哆嗦,接著就是大病一場。

  現如今管女士一家三口回遷之後,住在濱江鳳凰城小區307棟8單元7樓的一間使用面積為22平方米的住房,『這房子大,視野好,還朝陽,物業服務也好。剛搬進來那會兒我們全家人興奮得好幾天都沒睡好覺。』只要一提到新房子管女士就有說不完的話。

  管女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曾經是人均使用面積5平方米、現在是人均使用面積7平方米多。這2平方米的地方就意味著女兒能有一張寬松點兒的學習桌;家裡有了獨立的衛生間;臥室能夠擺放一張比原來大的床,丈夫工作一天回來也能好好休息。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