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黑龍江亞布力2月21日體育專電 第24屆世界大冬會雪上項目剛剛開賽兩天,組委會就頻頻調整賽程,人們發現,導致賽程頻受乾擾的『元凶』始終是一個——天氣狀況。氣象部門如何給組委會提供專業的氣象服務?又是怎樣對每個賽場進行精細預報的?新華社記者就此采訪了氣象部門,揭開了本屆大冬會精細氣象的神秘面紗。
雪上項目頻頻調整賽程發令時機也要根據氣象因素
早在19日,本屆大冬會雪上比賽項目均未展開時,組委會就決定,把原定於在21日纔開始的高山速降比賽,提前到20日上午開始。原因是天氣預報表明,21日將有中雪,這將嚴重影響賽事的進行。
可是由於19日晚至20日晨降了一場雪,需要清理賽道,更為重要的是賽場能見度太低,速降比賽又不得不推遲,直到20日下午13時以後,速降比賽纔得以開始。
20日,組委會發布通知,由於賽場風力等原因,原定於當日進行的跳臺滑雪女/男K90決賽推遲到21日進行;原定於25日11時舉行的跳臺滑雪男子個人K125比賽改為23日11時進行。
從賽程的調整原因來看,天氣對比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跳臺滑雪要求風速低於3米每秒;滑雪比賽要求很高的能見度。雪溫和雪質是運動員給雪板打蠟的重要參考因素。
據介紹,在跳臺滑雪項目上,裁判員連發令時機都要根據溫度、風向、風速等氣象因素來選擇。氣象條件成了左右賽程的重要因素。
所有賽場都有自動氣象站天氣變化盡在掌握
大冬會對氣象服務的要求用『苛刻』兩個字來形容絕對不過分,而氣象部門又是如何做到准確預報實時監測的?
據大冬會亞布力氣象服務中心負責人曹彥介紹,賽前氣象部門就在亞布力賽區安裝了12個自動氣象站,遍布亞布力賽區的山頂和各賽場。
每個造價10萬元左右的高科技自動氣象站,通過采集器和感應器等設備,將氣象要素(風向、風速、溫度、濕度、雪溫等)處理成數據,再通過無線傳輸的方式傳到亞布力氣象服務中心平臺,這樣氣象服務中心就能得到權威而又及時的氣象信息。
服務中心再運用編輯程序將自動氣象站采集的數據程序轉化為大冬會組委會要求的更為直觀和通俗易懂的顯示畫面。
據黑龍江省氣象局辦公室副主任馬旭清介紹,為了給比賽提供高度精細化的氣象信息,黑龍江省氣象部門和組委會除了在亞布力各賽場布設了12個五要素(風向、風速、溫度、濕度、雪溫)自動氣象站外,還在帽兒山兩條雪道及U形槽附近布設了5套五要素自動氣象站。同時,設在哈爾濱市內的三個滑冰館還分別安裝了四要素(冰溫、溫度、濕度、氣壓)自動氣象站,實時對冰上項目場館內的氣象信息進行監測,全面掌握大冬會期間的天氣變化。
比賽項目按需預報專業服務精細無比
賽區氣象服務中心在得到氣象數據後,又是通過什麼方式報給組委會的,如何做到各項比賽分類預報的呢?
據介紹,亞布力賽區氣象服務中心的氣象專家們,每天要和中央氣象臺、黑龍江省氣象臺、牡丹江氣象局、尚志市氣象局和帽兒山氣象局進行常規性可視化天氣會商,進而進行天氣預報。
此外,還要根據要求,比如對比賽有重要影響的可能出現的降雪和大風等情況,進行臨時天氣會商,及時預報並提供給組委會。
得到會商結果和移動氣象站的傳輸結果後,氣象服務中心每天要做兩種預報:3日滾動預報和3小時預報。
3日滾動預報,即每天預報當日、第二天、第三天的天氣情況;3小時預報,即把一天的預報時間按每3個小時分成一個時間段,專門預報該時間段的天氣狀況,這是一種精細預報。平日裡的天氣預報,是12小時預報。
氣象服務中心專家每天要參加比賽項目領隊會,解答技術代表提出的具體氣象問題,為每個專項競賽委員會隨時提供氣象素材,為賽程調整提供決策依據。
除此之外,氣象服務中心向每個賽場派出現場測報專家,通過接收服務中心數據實時提供現場的風力、風速、氣溫、濕度、能見度等狀況,另外還要按各競委會的需要,及時監測並提供雪顆粒大小、雪片狀或晶狀等雪質狀況。各賽場的測報專家要按當時天氣變化,隨時訂正預報,為賽程臨時調整提供氣象決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