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5日訊 拜泉縣新生鄉自新村陶家屯村民李勝志說起『一事一議』感慨萬千:『籌資交的這12塊錢實在太值了。以前屯裡這條路,汽車根本進不來,賣肥豬賣豬仔靠驢車往外拉,要是趕上下雨天,連毛驢車都出不去。現在路修好了,買豬賣豬再也不用費事了。』
通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不僅陶家屯的路修好了,原來屯裡一個半米深的大水泡子也被整修成一個生豬交易市場。如今,生豬買賣越來越紅火,每天來自哈爾濱、大慶、肇東等多地的客商絡繹不絕。2008年,全屯每戶僅養豬純收入就多掙了1萬多元。據統計,2008年全村農戶收入人均8000元,比上年增加30%。
改變的不只是拜泉縣陶家屯。自2004年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農村『一事一議』以獎代補試點工作以來,我省9057個行政村和476個國有農場逐步開展了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活動,有8427萬人(次)參加了籌資,籌資金額達14.8億元;省級財政累計下達獎補資金7.06億元,平均每年補助1.4億元左右;市縣、鄉鎮財政和社會累計多元投入6.4億元。全省農村植樹造林(含育苗)4.8億株;修建村內道路24.2萬公裡;改善環境衛生23.4萬平方米;新增自來水公共設施覆蓋96.6萬戶;新增有線電視基礎設施覆蓋16萬戶;打人畜飲水井23萬眼;修建文化基礎設施60萬平方米;拉動農民出勞務3.3億個工日、折款66億元。
『議事』是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第一關。以往在『一事一議』中普遍存在著『事難議』的問題,我省采取了三項措施:一是政策引導。出臺了村級范圍內集體公益事業籌資『以獎代補』政策,確定從2004年起,對農民在年人均籌資12元限額內通過『一事一議』籌資完成的村內道路、植樹造林、村屯自來水、有線電視、文化基礎設施、人畜飲水井和改善環境衛生等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項目,省級財政給予50%的獎勵;2007年又將獎補范圍擴大到地方國有農場。二是制度保證。各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確保農民在議事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第三,明確了議事的程序和時間。規定議事的議題必須由村黨支部、村委會、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或村民代表聯名提出,交全體村民或村民代表討論,在每年春節前後農民相對集中的時間內開展『議事月』活動,以有效解決議事人員外出打工難召集的問題。
據統計,5年來政府、農民、企業和個人共投入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資金94億元,如果加上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資金對農村投資和消費產生的集聚效應和乘數效應,拉動農村內需37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