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夏新
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黨中央國務院果斷采取對策,出臺了4萬億的刺激經濟的計劃。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陶夏新認為,發行國債是一個舉全社會的力量、動員全體人民抗擊金融風暴的明智決策。有我國人民巨額儲蓄餘額為基礎,有1998年成功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經驗為支持。
陶夏新認為,在落實4萬億的刺激經濟的計劃中,很顯然還需要地方政府配套的資金。地方資金的來源一是可以通過申請國債項目獲得轉移支付;二是可以通過向銀行貸款;三是發行地方債券。第一種方式,地方政府積極性高,中央部委批得也比較容易,投資撥下去快,拉動GDP迅速,但效益難保證。甚至資金是否全用到項目上,都很難監管。第二種方式,地方政府積極性也高,銀行比較為難,一旦不能按期還款,財政風險就會轉化為金融風險。防范風險的責任幾乎全落在銀行的審貸部門身上,在地方政府的強大壓力下,不貸不行,貸就很可能回不來。第三種方式,現在還沒有得到國家批准,主要是顧慮會導致地方權力過大,影響對地方的調控,風險不好控制。
陶夏新認為,地方債的風險控制系統比貸款要復雜得多,一要通過地方人大常委會的審議;二要對地方政府的信用評級;三要三方機構的保薦;四要中央政府的總量控制,對負債率的監控審查。對地方政府的收入、支出、項目的用途和效益,資金償還的方式等,都要有詳細的說明、公示。各個環節操作的規范不規范,透明不透明,還要受市場的檢驗,搞得粗枝大葉,就沒有人來買。銀行作為一個買主,就沒有那麼大的壓力了。而且,地方債也是要一期期地發行的,前面的債還不上,後面的自然就發行不下去,市場機制可以起防范風險的作用。
陶夏新建議,通過在條件好的地方試行,逐步允許一些地方政府適當發行地方債,用金融手段解決財政問題,給地方政府一個自己承擔責任,自己把握效益,自己籌措資金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