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小平委員 |
東北網北京3月8日訊(記者 孫曉銳)『我國正在向法治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邁進,也正在向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和全球化經濟逐步融合,但在這個過程中,行政壟斷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制度性瓶頸,不消除行政壟斷,就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經濟也無法得到快速持續地發展。』正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何小平指出,我國《反壟斷法》已於去年8月1日正式實施,反壟斷的大幕已經拉開,而在壟斷中,行政壟斷首當其衝。
何小平委員分析說,判斷是否壟斷,主要看這個企業是否運用其優勢地位限制競爭。目前,無論是中央政府層面還是地方政府層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保護具有壟斷地位『行業寡頭』的現象,以及為保護本轄區經濟發展而實施的區域性貿易壁壘或准入歧視的現象。
如一些承擔著行業管理或國有資本控股的大企業集團,傳統公用事業中的電信、電力、鐵路、郵政、石油等許多產業,大都存在著以自然壟斷為由,行行政壟斷之實,借行政優勢限制競爭。據統計,去年中央企業實現利潤7000億元,這些利潤中的大部分都是壟斷企業貢獻的超額壟斷利潤,他們擠壓了其它經濟形式的發展空間,使民營、外資等經濟形式無法擴大甚至萎縮,並直接扭曲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造成收入不公和社會福利損失。何小平委員直指行政壟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何小平委員說,然而,在業已實行的《反壟斷法》中,對行政壟斷的描述過於籠統。今年,國企整合將加大力度,而國企整合過程中是否涉及行政壟斷,值得思考。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機爆發,我國經濟增速減慢已成定局的大背景下,反行政壟斷更為重要。
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結構將出現重大變化,世界性經濟結構調整不可避免,我們應借此機會完善法制,規范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壟斷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使我國經濟復蘇,走在世界的前列。
為此,何小平委員建議:
(一)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減少行政審批,退出對微觀經濟的管制,徹底實行政企分開
應借『大部制』改革的東風,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讓出空間,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更廣泛地發揮基礎性作用。無論是上項目還是搞開發,都要用市場的辦法去招商引資,用市場的法則去搞資本運營和企業重組,使政府從非服務性的經濟領域徹底退出來,由強權管制經濟轉變到『補遺拾缺』,搞好公共服務上來。
(二)降低市場准入門檻,支持民營企業進入壟斷行業,打破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格局
必須構建市場主導型經濟,通過市場來合理配置資源、鼓勵競爭、促進發展。要降低市場准入門檻,從政策上扶持民營企業進入壟斷行業的經營領域,通過民營企業的競爭,來迫使國有壟斷型企業加速改制,努力按照現代制度要求,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自身適應市場競爭的綜合實力,有序退出行政競爭性領域。
(三)引進外資參與競爭,用先進的理念、全新的機制打破國內壟斷體制
打破壟斷的最好辦法就是引進競爭,引進國外資本和國內民營資本,既能用國外的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理念來武裝企業,更能通過競爭徹底打破壟斷的格局。近兩年,外資銀行進入國內,使國內銀行業出現危機感,進而促使國內銀行業調整結構、強化管理,煥發了生機。銀行業如此,其他行業也可如此。
(四)進一步完善《反壟斷法》,用法律來約束和控制壟斷行為
反壟斷案件疑難復雜,專業性很強,國外的反壟斷法規定詳實,但我國現行的《反壟斷法》僅8章57條,涉及到行政壟斷的條款更是少之又少,如此粗線條的法律框架,讓本身就繁復的反壟斷執行難以進行,給法院的審判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這從開頭所舉的3起反壟斷訴訟案中便可看出。因此,應進一步完善《反壟斷法》,出臺反壟斷尤其是反行政壟斷的相關細則,強化對行政性壟斷的限制和制約,用法律弱化行政權力,完善監管體制,只有這樣纔能有效維護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