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趙雨森委員 |
東北網北京3月10日訊 (記者 孫曉銳) 『城市裡的擇校熱,地區間的高考移民,農村學校入不敷出,示范學校設施豪華……在我國廣大城鄉之間,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博弈隨處可見,學生和家長在其中扮演的只是無辜和無奈的角色。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只有一個——教育不公。』全國政協常委、省政協副主席趙雨森發表了如上觀點。
趙雨森委員介紹說,教育不公問題表現形式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區域與區域之間,不同區域之間,比如說西藏、北京、上海,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之間有一定不公平,這種不公平同時也是發展不平衡。由於發展不平衡因此教育政策上出現一些不公平的現象。第二,城鄉之間的教育存在著比較突出的不公平。第三,城市和城市之間的學校,有的學校是一般學校,有的是重點學校。第四,群體之間,像正常人和殘疾人,在殘疾人受教育權利方面,應該說他們接受教育的機會少得多。
趙雨森委員認為,教育不公是社會最大的不公,教育不公是最大的群體歧視和影響最深遠的社會不公,最終會影響到社會的整體穩定和持續發展。當前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的教育差距越來越大,長此以往,就會引發社會矛盾。教育是一種社會調節器,使各種人有公平晉昇的臺階。現在教育存在的不公平實際上把貧寒子弟晉昇之路給堵住了,從而使教育喪失其調節功能,無法往社會上層流動。如果農民永遠是農民,農民工永遠只能是農民工,就會形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絕不能因為社會不公平而加大教育不公平,又因為教育的不公平反過來進一步加劇社會的不公平,形成惡性循環,造成社會隱患。
為此,趙雨森委員建議:
一、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加快城市化進程。發展社會學指出:二元化社會現象是後現代化國家的必然結果。在中國,二元社會結構既有它產生的歷史緣由,又有它生長的現實母體。因此城鄉對立的二元化社會結構的消解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加快城鎮化步伐是消除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的必由之路。城鄉教育差距的縮小依賴於城鄉差距的縮小,城鎮化進程每推進一步,城鄉差距就縮小一步,城鄉教育差距也會相應縮小一步。農村城市化進程要以發展農村生產力為依托,現階段國家要適應世貿組織對農業的需求,加大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積極支持農業科研和科技成果在農村地區的推廣,並按照市場機制的需求大力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同時要改革現有的『城鄉戶籍』制度,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農村人口素質,並鼓勵農民自由流動和進城打工,促進『農村人』向『城市人』的轉化。
二、樹立整體教育觀念,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共同發展。由於政府部門整體教育觀念淡薄,把『城市教育』與『農村教育』割裂開來,使得『農村教育』長期處於劣勢地位。義務教育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接受義務教育是每個公民應有的權利,提供義務教育是政府部門理應承擔的責任。我們必須采取積極措施使城鄉義務教育同時同質共同發展。為此,我們在堅持義務教育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同時,要適應財稅體制改革的新形勢,進一步充實和完善義務教育財政制度。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投資主渠道的作用,加大中央、省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撥款。合理確定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最低標准,由中央、省、市(地)縣四級按一定比例分擔,建立起規范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出制度和貧困學生資助制度。此外,還要加強農村教師業務培訓,保障農村教師的合法權益,按時發放工資,提高福利水平,在提高農村教師素質的同時使他們能安心執教於農村學校。
三、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縮小城鄉高等教育機會差別。首先繼續改革現行的分省定額,劃線錄取制度。努力建立起以高校為主,政府宏觀調控為輔的新型高校自主招生、獨立錄取的新體制。其次,在高校收費方面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收費方式:如根據學生家庭經濟來源狀況來確定收取學費的時間和每次收取的數額;按學分收取學費,一個學分有一定的收費標准,學生按自己所選學分數交納學費等。適當減免那些來自城市貧困家庭和農村家庭學生的部分學費,同時完善助學貸款、獎學金、勤工儉學及綠色通道制度。
四、樹立教育公平理念,進行弱勢補償。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伸與體現,教育公平的實現程度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社會民主化進程的重要體現。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政府必須樹立教育公平的理念,把教育公平理念貫穿於教育決策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中。從資源配置的角度講,教育公平的實質就是政府作為資源配置主體應該對全國范圍內的教育資源統籌規劃、合理配置,大致確保各階層受教育者受教育權利相對平等,針對弱勢人群和農村地區國家應遵循公共教育資源從富裕流向貧窮的原則,將公共教育資源向弱勢人群、農村地區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