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0日訊 北安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引導農民采取轉包、出租、轉讓、入股等多種形式進行土地流轉,有力推動了農業規模經營。據不完全統計,今年該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可達47萬畝,佔耕地面積的1/3,其中規模經營可達到38萬畝;流轉出耕地農戶1.3萬餘戶,約佔全市農戶總數的1/3。
北安市在推進土地流轉過程中,在扶持政策制定、機制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鄉鎮推出了很多得力舉措。海星鎮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出臺了統一為土地流轉的農戶進行土地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優先幫助聯系奶牛養殖貸款、優先免費技能培訓、優先定向勞務輸出並提供單程車費為內容的『兩統一、三優先』優惠政策,通過委托經營、租賃經營和股份經營的方式,讓農民真正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並由黨員乾部帶頭帶動村民加入到土地流轉行列中。今年,海星鎮流轉土地面積有望達到13萬畝。城郊鄉雙青村200多戶農民則將1.2萬畝土地交給村農機合作社經營,土地流轉面積佔全村土地總面積的70%。把土地交給合作社,農戶每公頃地比好年景轉包出去還多收入1500元,而且糧食直補仍舊歸農戶。而村農機合作社扣除各項費用,每畝地也可獲利50元。
為了讓土地流轉後的農民有活兒乾,打消心中的顧慮,北安市全市上下各顯其能,為土地流轉戶尋求新的致富門路。海星鎮治安村黨支部為村民聯系到了通北林業局牙簽廠挑牙簽的工作。城郊鄉領導則把招商企業昌泰水泥廠的負責人請到土地流轉簽字現場,引導企業優先與土地流轉的農戶簽訂了用工協議,100多農民成了企業工人,企業開工後這些工人的最低月工資可達到700元。同時,城郊鄉還扶持部分農民搞起了養殖、庭院經濟等副業。雙青村的袁桂花家裡有7頭母豬,原來種地養豬『兩手抓』,分散精力,兩方面都沒太大起色。這回她把土地交給了村裡,專心養豬,逐步擴大規模。今年產仔豬60多頭,年末出欄可收入5萬多元。再利用自家閑置的庫房種上400袋食用菌,可收入2萬多元,加上流轉出的土地收入,一年她家就有了三份固定的收入。
北安市通過土地流轉,使原來過於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向種植大戶、農機合作社和農場等規模主體集中,實行集約化經營,實現規模效益。城郊鄉新華村的柴彬是外包地大戶,每年都在農場包地30公頃以上。今年,村裡搞土地規模經營,他和村裡簽了80公頃土地的經營協議。他興致勃勃地說:『今年在自家門前包地,省去了不少費用,還免去了外出的勞碌和奔波,80公頃土地種上「墾鑒1778雙高大豆」,年成好的話,可收入18萬元,比往年翻三番,一年下來,就真成大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