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娶親致貧喜事難當 黑龍江省農村婚嫁彩禮狀況調查
2009-03-12 16:18:5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郭曉紅 王霞 胡雲平 吳利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農村婚慶現場。本報記者邵國良攝

  東北網3月12日訊 日前,省婦聯向鶴崗、綏化、佳木斯市等下發600份《全省農村家庭婚嫁彩禮狀況調查問卷》。調查顯示,在我省農村,結婚時索要彩禮之風依然盛行。於是,記者走進村屯,看了看農民的婚嫁賬本,聽了聽婆家娘家的婚嫁說法。

  媒人登門花錢開始

  開春了,為了備耕,阿城永源鄉的農民劉連福來到哈爾濱,向親屬借錢買化肥和種子。劉老漢說,去年冬天為兒子辦婚事,花了六七萬元,其中借債一萬多元,婚禮收點錢,都還債了。『從媒人登門開始,一直到婚禮結束,這錢花的就沒有斷流過。光婚禮辦席一下子就花了4萬多元。』劉老漢無奈地說。

  劉老漢今年剛50歲,看上去已經很蒼老。劉老漢這些年就為給兒子籌辦婚禮,除了伺弄家裡十幾畝地,還要外出打工,一年收入幾千元,除了必要的花銷外,基本上是年吃年用,所剩無幾。

  樺南縣駝腰子鎮金勝村一位村民說,為了給兒子『說媳婦』,她家去年蓋新房花了四五萬元。只有蓋好房子,纔會有人介紹對象。從媒人登門開始,步步都離不了錢。男女雙方『見面禮』至少五六百元,女方有意,男方就要下『聘禮』,在5000元到8000元之間。之後的定婚期,買禮服,花錢更是如流水。結婚那天花樣就更多,下車錢、磕頭錢、改口錢……幾乎新娘每走一步都是錢。調查數據顯示,在我省農村,結婚所需的全部費用大約在5?7萬元左右。

  娶親致貧苦不堪言

  調查顯示,在我省農村,35.6%的家庭年收入在萬元以下,積攢幾萬元對他們來說無疑意味著要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好幾年。而居高不下的彩禮錢,是農民家庭最大的負擔。

  從1978年到2007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72元增加到4132元,增長約25倍。然而這期間彩禮的額度卻由上百元增加到了上萬元甚至幾萬元,增長的幅度達上百倍還多。調查中有39.3%的彩禮錢來源方式是向親戚朋友借款,有15.6%是『抬』錢。

  一位農民感嘆地說:『兒子結婚拿不出錢,就得出去借,借不著就得三四分利地『抬』錢。娶回兒媳後全家就得過緊日子還債。』雙城單城鎮政纔村夏老漢說,兒子結婚時3分利『抬』的3萬元錢,直到孫子3歲纔還上。老伴兒有病都不敢去醫院,怕花錢,就吃鎮痛片頂頂。

  一位農民說,現在的彩禮『行情』少則兩三萬元,多則四五萬元。某些地方出現用『稱』量彩禮錢的現象,數額高達12萬餘元。調查數據顯示,彩禮錢在3?5萬元的佔31.1%,5?10萬元的佔39.3%。農民婚嫁開支要花掉家裡5年以上收入的佔56.8%。有的老人為了給兒子張羅婚事,連買種子、農藥、化肥的錢都花光了,禮錢的高攀致使不少農民因娶親致貧。

  相互攀比抱怨父母

  不良婚俗的蔓延,不利於農村的和諧與穩定。調查中,有19.1%的人認為女方父母把姑娘養這麼大,收再多彩禮也是應該的。個別女方還認為彩禮要了是給自己的,越多越好,男方家裡東湊西借、債臺高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高額的彩禮正在成為農村青年婚姻的『絆腳石』。

  樺南縣一位女青年張某結婚要了婆家3萬元的彩禮。她說:『我弟弟結婚人家也得要禮錢,如果我不要了,我家不是吃虧了嗎?』在我省農村的一些鄉鎮,姑娘結婚除了要高額的彩禮外,還要『三金』——金耳環、金戒指、金項鏈。雙城單城鎮政纔村一農民結婚,因為沒有給媳婦『三金』,婆媳至今不說話,兒子也因此不滿意父母,家庭關系緊張。去年年末,黑河警方破獲一起入室搶劫案,疑犯郭某來自農村,家裡給完女方彩禮後,就沒有裝修新房子的錢了,為了婚禮有個體面的排場,郭某鋌而走險,結果沒入洞房先進了班房。

  記者在采訪時發現,索要彩禮的陋習在農村還有攀比泛濫之勢,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不和諧音符。彩禮還使部分年輕人養成了『擠榨』父母,不勞而獲、貪圖享受的不良習氣。

  摒棄陋習倡導新風

  專家分析,農村彩禮的盛行有其一定的社會原因,就是農民想通過兒女結婚來展示自己的資本能力,在結婚過程中送(收)高額彩禮,不僅彰顯了家世、地位和能力,而且還為男方和女方賺足面子。另外,從公平標准來看,由於男女性別比的失衡,在婚姻市場上女性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而男方則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這就使得女性在性別資源、情感資源上處於明顯的優勢。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男性要想獲得這些資源就需要付出更多經濟的或其它的代價,彩禮便是其中的一種,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種。

  面對這種狀況,省婦聯、婦女研究專家建議農村應開展各種有益活動或者講座,摒棄不良的婚俗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的婚姻新風。

  省婦聯希望各級婦聯組織,能充分利用法律手段,通過村規民約,在農村婚齡婦女中廣泛開展制約婚費增長風氣的宣傳,如計劃生育法已經明確寫出,生女孩的家庭,60歲可以拿到養老金。要多開展有關這方面的講座,在婚嫁高峰時段,抓典型村、典型戶進行幫教;不能養成啃老習慣,也不能把個人的幸福建立在一家債臺高築上。

  黑龍江女性學研究會秘書長馬英華建議,深化農村適齡女性的『四自』——自尊、自強、自立、自信,倡導文明健康的價值觀、婚戀觀,不斷提高廣大婦女的素質,讓婚育新風真正進入農村家庭,提高家庭和諧穩定程度和幸福指數。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