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過度包裝』背後的畸形產業鏈 華麗外衣迎合送禮風
2009-03-16 08:53:43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16日訊題:『過度包裝』背後的畸形產業鏈 華麗外衣迎合送禮風

  近年來,有關部門針對過度包裝的管理力度可謂越來越大。然而,在強制標准下,過度包裝現象還是屢禁不止,一些行業的過度包裝現象還愈演愈烈,甚至用『變本加厲』來形容都不為過。

  表面看,過度包裝源自『有需求就有市場』,但深入研究就不難發現,過度包裝愈演愈烈的『過』字,是生產企業和商家不擇手段追逐利潤的惡果,它不僅讓消費者花了許多冤枉錢,提高了消費成本,更嚴重的是浪費了資源、破壞了環境。近日,本報記者順著一些商品從生產到銷售再到回收的整個鏈條進行調查,發現生命力頑強的『過度包裝』有著豐厚的生存土壤,其背後有著來自各方的助力。

  荒唐現象

  兩瓶『鈣片』包成『稀世珍寶』

  老爸的『海豹油』吃完了,小米像平常那樣去超市專櫃買。付好款,小米狠狠扯掉外面那個花裡胡哨的大盒子,將裡面的兩小瓶海豹油扔進背包,無視櫃臺後面對她翻白眼的售貨員。『我又不是送禮,要那麼大的包裝根本沒用。』小米憤憤地說,『兩三個月就得買一次,盒子全扔了,廠家也不嫌浪費!』

  這還是『小兒科』。前不久,小米的媽媽獻寶一樣把一個比最大號購物袋還大的盒子抱回家,興衝衝要給全家人『補補』。打開盒子卻發現裡面是兩瓶很『袖珍』各48片裝的補鈣產品。『倆小瓶跟稀世珍寶一樣被鑲嵌在金黃錦緞中,還附贈一本印刷精美的說明書。』小米全家人大呼上當,連那盒保健品也不敢吃了。

  記者走訪哈市各大超市、商場和煙酒專賣店時發現,小米遇到的情況十分普遍:只要是價位稍高的商品,其包裝大多繁復。包裝材料從紙殼、綢緞到實木、真皮,應有盡有。

  在哈爾濱市一家大型超市的東北特產貨架前,一位游客打開一款標價580元、包裝精美的東北特產禮盒,只見那裡面被紙盒層層隔開,並用黃色布料填充,四小盒木耳、猴頭菇只佔到一半空間。另外一盒是半斤裝木耳,在大紙盒內還另裝有10個小包裝盒;在一家煙酒專賣店,原價380元一條的香煙,加上一個牛皮紙包裝盒、一個仿古打火機和『水晶』煙灰缸就賣到了730元;在超市酒類專櫃標價為65元一瓶的乾紅葡萄酒,因裝入了精致的木制盒內,並標注『珍藏版』,售價就昇至388元……

  兩重罪:浪費和欺詐

  『別看好多商品包裝得就像藝術品一樣,可越是這樣的包裝越讓人傷腦筋———留著吧,不實用不說,還佔地方;賣給廢品收購站吧,一打聽,人家根本不收,最後只好扔掉。』春節過後,曾收到很多親朋好友禮品的李教授和老伴眼睜睜地看著高檔包裝變成『高檔垃圾』,很是心疼。

  跟李教授有著同樣困擾的市民顯然不少。在哈雙公路7公裡的垃圾填埋場,記者在堆積如山的垃圾中很容易就看到了一些保健品的禮盒,還有廢棄的花籃、果籃等。在香坊區朝陽鄉紅旗農場附近垃圾場,塑料、藤編的水果籃子比比皆是。據了解,『限塑令』實施後,『白色垃圾』已不再是垃圾場的主角,而塑料、紙漿、藤木、金屬等各種禮品包裝卻多了起來。

  今年『3·15』的主題是『消費與發展』。市消協有關負責人解釋,這一主題旨在『構建消費和諧,促進經濟發展』。然而,過度包裝行為直接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據介紹,現在市場上有些商品的包裝成本已佔到產品總成本的70%,這樣做已是捨本逐末,櫝貴於珠,更有個別不法商家趁機搭售其他商品,甚至假冒偽劣產品。消費者以高價購得普通甚至劣質商品,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更加蔓延了商業的欺詐之風。

  事實上,過度包裝的危害還遠不只這些。記者從市容環衛辦了解到,哈爾濱市每年處理垃圾的費用高達5475萬元。而據保守估計,包裝垃圾已佔到市民生活垃圾的20%以上,處理1噸垃圾約需50元費用。如此計算,哈爾濱市1天為處理包裝垃圾消耗3萬元,1年就有約1095萬元消耗在包裝垃圾上。

  翻開《哈爾濱市回收網絡體系實施方案》,2005年1年,哈爾濱市僅廢紙就產生約10萬噸,其中可回收並重復利用的廢紙制品約8萬噸。在剩餘近兩萬噸不可回收的垃圾中,絕大多數都是過度包裝商品所產生的包裝垃圾。市發改委再生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那時還不算多,近幾年的包裝垃圾正在成倍增長。』

  過度包裝往往要一次性耗費大量不可再生的原材料,浪費了原本就稀缺的資源。有關專家給記者算了一筆環保賬:1噸紙張的產出需要消耗3噸木材,10年生大樹平均出材0.11噸。依此推算,10噸廢紙就折合木材30噸,約為273棵大樹的木材量。

  『經濟危機是可逆的,並不可怕;而資源危機、環境危機則是不可逆轉的,這纔是真正可怕的。』采訪中,一些環保專家、經濟專家對過度包裝表示了深層次的擔懮。

  追根溯源

  商品包裝產業鏈『跑偏』

  前進包裝廠是哈爾濱市創建較早的包裝廠家,早年間多靠印刷品和簡單的包裝紙盒賺錢。2004年,正是『過度包裝』之風愈演愈烈時,該廠下大力氣上了一條十分先進的木盒生產線。該廠一負責人不無驕傲地說:『我們是全省第一家引進這條生產線的包裝廠。有了它,我們可以給越來越多的企業「配套」了,這也算是延伸產業鏈了。』有人聽後苦笑:『現在講究延長產業鏈,但這麼個延長法,實在有些誤入歧途。』

  對於『過度包裝』一說,這位負責人不覺得跟自己關系很大。他說:『我們也是聽客戶的,有需求我們纔會生產嘛。廠裡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聽取客戶意見,根據客戶的要求,我們不斷改進工藝並改變生產方向。』

  在采訪過程中,一位不願透露名字的哈爾濱市某知名食品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前幾年到廣州定制產品包裝,哈市的包裝廠工藝相對落後,制作成本也比廣州高。最近這些年,他們也轉為在哈市定制,因為哈市與南方包裝產品的質量和價格差距越來越小了。不過遇到需要『精美』包裝的產品時,他們仍然會選擇『出去做』。『貨賣一張皮,包裝不好看,就賣不上價。』這位負責人說。

  『賣實物與外表不成比例的商品,我們也覺得心虛,怕消費者有上當受騙的感覺,更怕影響到自身信譽。』一家商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商場之所以要進那些華而不實的商品,主要是因為這樣的商品利潤大,況且這類商品還是有市場的。』

  『華麗外衣』迎合『送禮風』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送禮風』是人們購買豪華包裝的最主要原因。

  王女士很無奈,她給自己和家人買東西時從來都不會太關注商品的外包裝,但這次為了給客戶送禮,她還是買了件『包裝比較像樣』的禮品。為了讓禮物『更上檔次』,她還在商場的禮品部打了個華麗的包裝。

  市商務局商品消費處高處長告訴記者,在過去的檢查中他發現,過度包裝商品大多是禮品。其實很多商品是同時有高、中、低檔包裝在賣,明明有低價位、包裝簡單的商品可以選擇,但包裝精美的商品依然有市場。省社科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王愛麗認為,這跟很多人的消費心理有關,買東西送給他人,就務求包裝精美。禮品體現的是交際功能,而不都是實用價值。

  『商家重利不假,但過度包裝背後如果沒有不正之風這個無形的「起搏器」在助推,也不會有市場。』一位社會學者更尖銳地指出,『過度包裝』的土壤正是暗藏的奢侈腐敗行為。正因如此,天價月餅、天價洋酒、天價保健品等纔會順勢而出。

  商家和消費者的角力

  哈爾濱市一家食品廠的員工趙水光說,有的企業因為領導的親戚在開包裝廠,於是變本加厲將自己的商品裹上幾層,錢都進了自家人的腰包。

  哈工大經濟學者李東認為,在『過度包裝』問題上,企業、商家和消費者,沒有一個是清白的。正因為有了包裝的需求,廠家纔會推出包裝更加精美的產品。在買賣雙方的角力中,『包裝』不斷昇級,最終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消費者再想說『不』已經很難。

  於是,『過度包裝』從最初泛濫成災的月餅、保健品,擴散到了各個領域。包裹三四層的化妝品,用電腦大小盒子包裝的U盤,每一朵都要再包一層塑料紙的花束……不一而足。最終,得利的是企業、商家,可能還有一些『中間人』———如公款采購者,利用過度包裝商品的高額差價賺取『灰色收入』。受損的卻是那些『不求包裝但求質量』的消費者和生態環境,還造就了跟『過度包裝』一樣華而不實的社會風氣。

  解決之道

  過度包裝有『法』治

  目前,《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條例》已經到了立法聽證階段。按照征求意見稿的規定,判定是否過度包裝有三個標准:一是除初始包裝外,商品包裝層數不得多於三層;二是商品包裝空隙率不得大於55%;三是除初始包裝成本之外,商品包裝成本不得超過商品銷售價的15%。

  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剛告訴記者,其實《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條例》是去年通過的《限制商品過度包裝通則》的『昇級版』。不過其將范圍擴大到所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銷售的商品和設計、制造、使用的商品包裝,並且在具體標准有所放松的前提下,把標准上昇為法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韓孟曾表示,可以通過對過度包裝的企業征收資源保護稅、高額所得稅,對奢侈消費征收高額消費稅等,從生產和消費兩個環節同時入手,可以有效控制過度包裝的蔓延。

  據了解,世界各國對過度包裝利用稅收手段調節,已成為流行趨勢。比如在美國,若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全部使用可再循環的包裝材料,則可以免稅;若產品包裝部分使用了可再循環材料,則征收較低的稅;若產品包裝全部使用不可再利用或再循環的材料,則征收較高的稅費。在丹麥,對過度包裝的稅額是包裝價格的3倍,但自1994年開征包裝稅以後,僅紙張和塑料袋的消費就下降了66%。

  在管住『源頭』的同時,還要消滅『土壤』。專家們認為,與過度包裝宣戰離不開正確消費觀念的倡導。『從某種意義上講,過度包裝已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而且是一種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省社科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王愛麗說,只有消費者真正樹立起健康、理性的消費觀,拒絕奢華、抵制浪費,過度包裝纔會徹底喪失生命力。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