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6日訊 哈爾濱市道橋管理辦公室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1日,哈市已經有159條(段)道路不同程度出現了翻漿。面對道路年復一年的翻漿,人們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哈爾濱的道路咋就這麼『酥』呢?
春水翻漿歷史之最
春融期間密集的降水是道路翻漿面積大的主要原因。去冬今春哈市降水量大、降雪場次密集,對道路產生嚴重破壞。截至3月25日,哈市已經累計降雪29次,降水量52.8毫米,上一年度僅降雪5次,降水量11.3毫米。
進入春季以來,路面表層開始反復融化,積雪融化後從縫隙滲入路面,而深層基礎還在冰凍,形成隔層,使路面基礎板體破壞,強度降低,經車輛反復碾壓,路面碎裂、脫皮並翻漿。
根據最新的分析,道橋部門預計,今春道路翻漿面積將超過8萬平方米,高於此前預測翻漿面積3萬平方米,為近年翻漿面積之最。
7成道路『缺鈣』
據哈爾濱市道橋管理辦公室主任賈洪彬介紹,目前,哈市有道路2000多條,其中約70%道路的基礎為灰土基礎,而采用最新技術的三灰碎石基礎的路面則呈半剛性,不易翻漿。由於三灰碎石材料中含有鈣的成分,因此有人戲稱哈市道路『缺鈣』。
哈爾濱市1997年之前建設的道路大多都是灰土基礎,在49厘米厚灰土的基礎上鋪設瀝青混凝土。灰土基礎道路的荷載能力只有15噸,而現在許多車輛的荷載都超過20噸,加上大量的公交車分流到荷載等級低的三四類街路,已經超過現有道路設計的荷載和承受能力,道路超負荷運行,使用年限縮短,所以頻頻翻漿。
1997年之後,哈市采用了三灰碎石基礎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49厘米厚的灰土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層20厘米厚的三灰碎石,三灰碎石使用三種灰土和小石塊混合而成,凝結後呈半剛性,不僅提高了道路的承載能力,還有效地避免了翻漿的發生。
6成街路失修失養
賈洪彬表示,哈市60%以上的道路因養護經費短缺,不能按照建設部道路養護標准和養護周期進行維修,造成道路失修失養嚴重,道路破損得不到有效根治,這也是造成道路提前進入『老齡化』的原因之一。
按照建設部的城市道路維修標准,一類街路每平方米維護費用為5.28元,二、三類街路維護費用稍低一些。哈市有道路2000多條,面積達2000多萬平方米,按此計算,每年需要投入維修養護費用約1億元。
而記者從哈市道橋管理部門了解到,近10年來,哈爾濱市政府每年只投入800餘萬元,各行政區每年投入約2000萬元。由於維修養護費用缺口巨大,有限的資金只能用於維修翻漿較重的地方,一些小面積的翻漿只能臨時修補。
賈洪彬告訴記者,哈市道路橋梁養護維修機械設備陳舊老化,數量不足,大部分已經過了報廢期。由於沒有道路養護必備的灌縫機和剔縫機,造成路面網裂、裂縫得不到處理和維修,雨水通過裂縫滲入道路結構層,破壞道路板體結構。這也是造成道路翻漿破損的一個重要因素。
『由於維修不及時、不徹底,致使路面破損面積越來越大,越來越嚴重,不僅影響車輛通行,還形成歷史欠賬,增加維修費用。』一位專家如是說。
偷工減料道路質量差
石頭道街,這條地處繁華路段的道路,只使用了三四年就出現大面積翻漿。修路工人把翻漿的瀝青混凝土清除後,發現瀝青下面就是黃土,非常松軟,根本沒有築路應有的三灰碎石。『這樣的路,修建的時候肯定偷工減料了,不翻漿就怪了。』一名修路工人氣憤地告訴記者。
一位多年從事城市道路建設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按照道路的施工標准,築路時每個層面都應該進行反復碾壓,達到一定的抗壓能力。而有的施工單位為了減少作業時間、節省建築材料,原本應該碾壓四五次的三灰碎石層,只碾壓兩三次;而且往瀝青混凝土中多摻石子,少摻瀝青,以減少成本,『瀝青少了,無法裹住石子,車輛碾壓石子就容易脫落,同時也易風化龜裂』。
有的施工單位為了節省材料,原本應該鋪設4厘米厚的瀝青混凝土,只鋪設兩三厘米,車輛碾壓容易『露餡』、翻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