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30日訊 同樣是備耕生產,哈爾濱五常市民樂鄉太平村郭喜榮等村民比一般農戶還多了一道『程序』,就是與當地的水稻加工企業『中良美裕』簽訂單。去年,在訂單的保護下,郭喜榮的5?水田純收入增加兩萬多元。到目前為止,像郭喜榮一樣,五常市50%的稻農都與水稻加工龍頭企業簽了訂單,農民水稻收益鎖定在『每市斤比市場價高1角錢』的水平上。
五常市委書記裴君說,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生產,是五常享譽全國的優勢產業,去年總產量達44.17億斤,佔全省總產量的1/2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098元,位列全省第二。為確保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五常市今年將深入實施『百萬畝水稻生產標准化工程』和『百萬畝玉米高產創建工程』,推進五大產業基地建設,進一步夯實全省農業龍頭地位。
全面實施糧食產能提昇工程 促進糧食穩定增產
五常市現有耕地380萬畝,為全省縣級前列,其中175萬畝優質水田,更是名列全國第一。豐富的水旱田資源,為五常市推進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實施『百萬畝水稻生產標准化工程』和『百萬畝玉米高產創建工程』創造了條件。
『百萬畝水稻生產標准化工程』,就是在民樂、安家、常堡等水田生產核心鄉鎮建設百萬畝水田標准化示范區。一方面通過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加強土地整理、推廣節水灌溉和方田條建設等措施,不斷增加水田面積,力爭3到5年內使水田面積發展到200萬畝。另一方面通過整合項目與資金,推進水稻生產標准化進程,提高糧食單產和總產10%—12%。『百萬畝玉米高產創建工程』,就是充分發揮五常北部旱作區玉米種植技術優勢,建設百萬畝玉米高產創建示范區,擴大優質品種和專用品種面積,良種覆蓋率達100%。大力推廣實用新技術,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園區單產提高5%。
通過兩個百萬工程的實施,確保糧食總產46億斤以上,佔全省1/20的地位不下滑。
發展優勢主導產業 推進五大產業基地建設
在糧食生產穩步增長的前提下,五常市規劃出五大優勢主導產業,通過基地建設推動農民收入實現穩步增長。
建設有機米基地,發展稻米產業。結合百萬畝水稻生產標准化工程,不斷增加有機水稻面積,3年內發展到60萬畝,實現五常大米由綠色向有機提昇。通過多種政策優惠,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鼓勵中糧美裕、葵花陽光、三安米業等龍頭企業鞏固擴大各自的生產基地。
建設奶牛生產基地,發展畜牧產業。大力推進以奶牛為重點的畜牧業生產。加大對『常慶乳業』的支持與扶持,發展奶牛養殖基地,力爭年末奶牛存欄發展到3萬頭,三年內發展到5萬頭。
建設蔬菜基地,發展蔬菜產業。以拉林等北部旱作區鄉鎮的露地菜種植為重點,擴大蔬菜生產規模,增加蔬菜產量。著力解決山河、杜家等棚室菜基地棚室老化、生產標准低的問題,全力打造油豆角、白黃瓜、西紅柿等綠色蔬菜品牌。
加大對『常慶乳業』的支持與扶持,發展奶牛養殖基地,力爭年末奶牛存欄發展到3萬頭,三年內發展到5萬頭。
建設蔬菜基地,發展蔬菜產業。以拉林等北部旱作區鄉鎮的露地菜種植為重點,擴大蔬菜生產規模,增加蔬菜產量。著力解決山河、杜家等棚室菜基地棚室老化、生產標准低的問題,全力打造油豆角、白黃瓜、西紅柿等綠色蔬菜品牌。
建設北藥基地,發展藥材產業。發揮葵花、華雨、松鶴等制藥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在山區和淺山區鄉鎮大力發展以五味子為主的藥材生產,力爭5年內使以五味子為主的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建成黑龍江省乃至東北三省最大的五味子和北藥種植基地。
建設食用菌基地,發展山產品加工產業。發揮山產品蓄積優勢和食用菌生產的規模優勢,學習借鑒尚志等地的成功經驗,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發展山產品精深加工,山野菜保鮮,擴大食用菌生產規模,做大做強山產品生產加工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