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猶太會堂今昔:新老教堂見證城市歷史
2009-04-05 08:06:32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張育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一個流離失所的民族,能夠有一個強大的向心力,能夠黏結成一個頑強的整體,宗教是最強力的黏結劑。80多年前,兩萬多猶太人湧進哈爾濱這座新興的城市,哈爾濱敞開胸懷接納了他們。這塊土地見證了哈爾濱胸懷的偉大。而矗立在哈爾濱的兩座猶太教堂,無疑是猶太人心中的望鄉———

  猶太會堂今昔

  哈爾濱有兩所猶太會堂,按照時間區分,分別名之為老猶太教堂和新猶太教堂。

  猶太教堂建立之初,哈爾濱大約生活著兩萬猶太人,猶太教堂是他們心中的精神家園。老會堂位於現在的通江街上,當初被稱為猶太總會堂。這座會堂建於1907年,1909年1月落成。然而好景不長,1931年6月,這座會堂毀於大火。我們可以想見,兩萬猶太人痛不欲生的情景。很快,猶太人成立了總會堂修復委員會,重新修建了老會堂。

  通江街是當年哈爾濱猶太人進行宗教、政治和社會活動的中心。因此新會堂也距此不遠。新教堂位於經緯街,1918年9月21日破土,1921年完工。新會堂正面上半部分三個尖券式、明亮的似門又似窗的裝置,和靠近經緯五道街側牆上兩層尖券式的木窗,足以展示它的與眾不同和十足洋味。新會堂建成時主體顏色紅白相間,落落大方。原面積1233平方米,為二層樓,比現有面積少200多平方米,最多可容納500人進行禮拜活動。位於經緯街的主入口處為三開門,突出部分的4個廊柱擎起尖券高門,既突出了入口,又加強了進深層次,同時還可以有較強的光影變化。左右兩側牆體上分別有雙層尖券式木窗。會堂後入口上層為三組六個尖券式木窗,下層中間為尖券式入口,兩側仍有木窗。木窗雖沒有老會堂那種復雜的裝飾,但仍不失簡潔大方,每個木窗上都鑲有猶太建築特有的六角聖星。兩座教堂同時向猶太社會開放,那些在心中向往上帝的猶太人,步履更加從容。

  作家阿成眼中的新老會堂

  新老會堂是猶太人留給哈爾濱的優美建築遺產,在這個城市中,猶太人留下的建築還有很多。比如記者曾經描述過的米尼阿久爾茶食店、再比如馬迭爾賓館。然而對於猶太人精神的引領,兩座猶太會堂無疑舉足輕重。隨著猶太人先後離開哈爾濱,兩座猶太會堂也先後完成了與上帝溝通的使命,關閉了。

  作家阿成先生對猶太文化情有獨衷,寫了厚厚的一本關於猶太人在哈爾濱的隨筆。談到猶太會堂,阿成寫到:

  當猶太人離開這座城市的時候,這座猶太會堂也停止了宗教活動。當然,還有個別猶太人滯留在這裡,每到做禮拜的日子,他們照例來到這座會堂———可這座會堂已經改成俱樂部了。他們便站在會堂的外面,虔誠地默念著什麼。猶太人對『牆』有著特別豐厚的感情,也特別敏感。他們眼裡的牆不僅僅是家園的象征,同時也是一段歷史的記憶,一段永不忘懷的親情,一個遠大的目標。

  離這座會堂不遠,是那座建於1907年的猶太總會堂的舊址。這座建築現在保存得也很好,它依舊很安靜地矗立在那裡。這座會堂建築彌漫著一種知識分子的品質,散發著一種寧靜的文化味,它的整體造型看上去更秀氣一些,體現了猶太建築中優美的一面。

  作家的描述帶著濃濃的懷舊意味。哈爾濱的兩座猶太會堂,至今仍是猶太人懷舊的對象。那些父母、祖父母葬在哈爾濱猶太人公墓的猶太後裔,在拜謁過至親的墓園之後,都願意到這裡做片刻的沈思,是一種緬懷,也是一種憧憬。

  猶太會堂的道義堅守

  猶太會堂的主持人稱做『拉比』,民間學者劉延年考證,哈爾濱曾有一個叫吉謝廖夫的『拉比』,在猶太社會裡有很高的威望,被稱為『社區的靈魂』。

  吉謝廖夫出生在烏克蘭,是一個纔華橫溢、視野寬闊、個性突出、正直高尚的錫安主義者,主張恢復猶太人自己的國家。他精通猶太人的希伯來語,還精通俄語與德語。他先後在哈爾濱猶太會堂擔任36年『拉比』,1949年在哈爾濱去世,遺體葬在哈爾濱猶太人公墓。

  現任以中友好協會會長的考夫曼先生,在新近出版的《我心中的猶太人》一書,深情地寫到吉謝廖夫『拉比』。

  20世紀初,一個猶太男人開了一家妓院,他因此賺了錢並成為一名富人。最後,這個人賣掉了妓院,開始從事其他行業。盡管如此,由於他最初的職業方面的原因,他還是被永遠禁止在會堂中得到一個席位,社區也不要求他交會費,盡管他的捐助並沒有受到抵制。為了繞過這種禁令,這個男人組織一些人,將《拉比》卷軸轉譯成立陶宛語。翻譯工作完成後,譯員們妥善地將譯卷包裝好,精心地保存起來。隨後,這個男人主動提出,要將此卷軸捐給會堂。根據傳統,此人提出,要在一個盛大的儀式上進行捐贈。他的請求遭到吉謝廖夫『拉比』的嚴詞拒絕。『拉比』回應他:『不,你可以將卷軸交給會堂,但沒有儀式,因為你以前從事過不光彩的事情。』結果,卷軸送到了猶太會堂裡,但是沒有任何儀式。

  1944年,日本在哈爾濱的統治接近尾聲,日本統治當局傳令吉謝廖夫『拉比』和東正教一位主教與他們見面。當時,哈爾濱有多座東正教教堂,信徒有數萬之眾。日本人告訴這兩個宗教領袖,他們打算將日本神道教最重要的女神———天照大神像置於每個教堂和會堂前。吉謝廖夫『拉比』直接告訴他們:『死都不可以,因為這種做法違背宗教信仰的基本原則。』東正教的主教也拒絕了日本人的要求。

  或許正因為有這些『拉比』道義上的堅守,猶太人社會能夠保持相對的純潔,保持永遠的向心力。猶太會堂是這些流浪者永遠的精神家園。

  猶太新會堂的精神回歸

  因為采寫猶太會堂一文,我第一次走進天天經過的這座建築。

  進入會堂的大廳天井中,三層樓閣一目了然,視線特別的開闊,這裡就是當年猶太人舉行各種大型活動的地方。在大廳中心,看到懸掛著一幅巨大的照片,是眾紳士隆重聚會在一個富麗堂皇的會場裡的合影———這是上世紀30年代哈爾濱猶太宗教公會在馬迭爾興辦宴會歡送索斯金的留影。如果不作解說的話,你可能會認為這是在歐洲的某一個城市。

  展覽的內容共分『猶太人在遠東棲身的樂土』、『猶太人開創哈爾濱經濟奇跡』、『原居中國猶太人的哈爾濱情結』、『安詳的墓地,虔誠的尋根』等7個展區,全面展示歷史上猶太人在哈爾濱從事宗教、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的畫面。展品主要有歷史照片、文物、雕塑、壁畫等。讓人們看到哈爾濱這座包容的城市,與猶太人友好相處所散發出來的人道主義的光彩。『哈爾濱猶太歷史文化展』,展出了大量珍貴的圖片、影像和實物,表現了19世紀20年代,哈爾濱的猶太人在哈創辦的猶太人宗教公會、猶太人婦女慈善會、貧病救濟會、養老院等豐厚的史實。當年,猶太人在這座城市建立了猶太會堂、醫院、學校、圖書館、銀行,以及大量工貿企業,形成了相當完整的社會體系。同時,猶太人還通過出版報刊,傳播猶太文化,表達政治主張等,同遍及歐美及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保持聯系。

  哈爾濱善待猶太人的歷史受到世界猶太人的關注,曾留下過無數高度的評價,在此略選一二,可從中感受到這段歷史的厚重。

  哈爾濱是我們家族歷史的中心和轉折點。哈爾濱保留下來的猶太會堂等猶太社區遺址遺跡,是當時多數國家拒絕接納猶太人,唯有中國敞開大門、敞開胸懷善待猶太人的有力佐證。是在世界其他國家少有的,也是令所有猶太人乃至世界深深感動的。

  ———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奧爾默特

  這個展覽令人非常感動。我的母親多次提到過,在上個世紀上半葉,哈爾濱的人文環境比歐洲更寬松,那裡有自由發展的經濟環境,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最高水平的音樂演出活動,人民之間從大人到小孩,從中國人到猶太人,都像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成員一樣融合在一起。』

  ———美國前貿易總代表查琳·巴爾捨夫斯基

  同樣遭受著迫害的中國人民,能用寬容的心,伸出友誼之手接納一個困厄中的民族,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哈爾濱是猶太人的福地。中國就是我們這些人的再生之地。

  ———以色列中國友好協會會長特迪·考夫曼

  猶太會堂如今成為一個窗口,傳達著友善與開闊,展現著氣度與胸襟。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