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哈爾濱猶太人墓地:588座墓碑講述滄桑變遷
2009-04-05 11:22:43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王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哈市東郊哈同公路6公裡處,588座墓碑佇立於此。早春,冰雪消融,濕潤的土地露出黑色,墓地裡的草木煥發出生機,鳥兒的叫聲格外清脆。然而,對於長久佇立於此的墓碑來說,這不過又是一年,它們就像是一個個飽經風霜的老人,用滿臉的滄桑見證著人世的變遷與季節的輪回。這裡就是哈爾濱著名的猶太人墓地。

  清明節前夕,記者走進了哈爾濱猶太人墓地,用心傾聽了那一座座靜寂的墓碑背後的故事……

  墓地像是一本歷史書

  長久以來,哈爾濱人對於猶太人墓地很熟悉,但由於歷史久遠資料欠缺,對葬於墓地中的人和他們的故事卻知之甚少。近日,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猶太研究中心學者張鐵江披露了他的研究成果,解開了許多從前不為人知的歷史之謎。通過調檔、核對、考證,他為三十座墓碑或群墓找到了主人,並考證出他們大致的生平,其中的十幾位還查出了詳細的生平資料,這是迄今為止根據哈爾濱現有的檔案資料所能查出的最為詳盡的猶太人墓地情況。

  據張鐵江介紹,哈爾濱猶太人墓地埋葬著曾活躍於哈爾濱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界的人士。哈爾濱猶太人墓地是哈爾濱猶太人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墓地遺存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成千上萬的猶太人繁衍生息艱苦創業的歷史見證。

  2日,記者走進墓地,發現猶太人墓地內的墓碑造型各異,有的好似一棵樹乾,象征著一個生命的終結;有的像一冊翻開的書,記錄著死者一生的歷程;有的好似覆蓋著一個緊紮著的頭巾,似乎在述說一個人生故事的結束;有的鑲嵌著橄欖葉,仿佛在向世界祈禱和平,又好像在講述著一個個引人入勝的聖經故事……可謂不拘一格,各有千秋,這無疑體現了猶太民族蘊藏深邃的文化特色。

  據介紹,1958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哈市市區的猶太人墓地遷往東郊哈同公路6公裡處的新墓地。新猶太人墓地位於中國人墓地的北側,其東側為俄國僑民墓地。猶太人新墓地佔地為836平方米,墓碑分東西兩側,東側為364座,西側為313座,目前尚存588座。1977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撥款,對新墓地進行修復。


 

  德裡金:第一個來哈的猶太人

  誰是第一個來哈爾濱的猶太人呢?墓地告訴我們,他的名字叫格利高裡·鮑裡索維奇·德裡金。

  德裡金的墓碑現在還完好地保存在哈爾濱猶太人墓地裡,由主甬道向裡走,東側第一排的一塊黑色的大理石墓碑就是他的墓碑。據說,這個碑是猶太人墓碑的傳統樣式,相對於周圍的幾個墓碑要寬大一些,因為它是德裡金夫婦的合葬墓。

  ?·Ь·德裡金(1846-1949)於1894年開始沿松花江流域進行經貿活動,在哈爾濱阿什河段伯都納(富裕)一帶收購糧食、牲畜,由其自家的『特魯熱尼克號』輪船運往俄國、美國銷售。日俄戰爭期間,德裡金在埠頭區(今哈爾濱道裡區)創辦了德裡金面粉廠,日生產量達4.8萬公斤。1923年又在埠頭區中央大街創辦了猶太國民銀行。格利高裡·鮑裡索維奇·德裡金是第一位來到哈爾濱的『阿斯肯那茲』(俄國及東歐猶太人),他在哈爾濱生活了半個世紀,經歷了舊中國、日偽統治、哈爾濱解放三個歷史時期。

  張鐵江說,德裡金個人的經歷,可以說是一部較完整的哈爾濱猶太人史的縮影,從他踏上哈爾濱這塊土地開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便在這裡繁衍生息達半個世紀。1949年1月18日,德裡金無疾而終,享年103歲。

  卡甘:當年哈爾濱的面粉、糖業大王

  走進墓地大門,左側有兩排臥式的墓碑,這個墓群即使在當年也算不上豪華,但是誰又能想到墓主人竟是一個顯赫人物——當年哈爾濱的面粉、糖業大王卡甘。

  阿倫·約瑟福維奇·卡甘生於1876年,1895年他創辦阿爾泰公司,為各官衙征收谷物。1908年,在中國東北組建了俄中出口公司。1922年,參與創辦哈爾濱遠東猶太商業銀行。1926年,收購阿什河制糖廠、制酒廠、火柴廠,並建立了荷蘭辛迪加辦事機構,為濱海邊區各大企業提供信貸。他在哈爾濱生活了29年,1931年病故,終年55歲。

  卡甘在俄國發跡,13歲就成為一個糧食出口業務員,憑借特有的經商纔乾在短期內就建立了自己的公司。1921年,他收購了位於哈爾濱埠頭警察街(今道裡區友誼路)的松花江面粉公司,工廠職工俄國人80名,中國人500名,建築與設備合計約為80萬盧布。1923年,富有經營頭腦的卡甘在其經營的制粉行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後,又將目光鎖定在東北特有的甜菜制糖企業——阿什河制糖廠上。

  據張鐵江介紹,卡甘的松花江面粉有限公司是當時哈爾濱最大的制粉企業,在哈爾濱的近代工業中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而阿什河糖廠是中國第一家甜菜制糖企業,在中國制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吉塞列夫:松花江發洪水組織醫療隊

  在猶太人墓地的正中央是一座廟形的墓碑,從外形上及所處的位置上就知道墓主人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就是哈爾濱猶太人社區『拉比』(教職)吉塞列夫的墓碑。

  吉塞列夫生於1863年,1913年來到哈爾濱猶太人社區擔任『拉比』一職,1949年9月逝世。墓碑的外形已經顯露出宗教的色彩,他在哈爾濱兢兢業業工作了36年,被譽為『哈爾濱猶太人社區的靈魂』、『正直崇高的拉比』。

  從現有的資料上看,他在哈爾濱的工作卓有成效。1932年,松花江發大洪水,吉塞列夫號召在哈的猶太人積極參加義務勞動,並協助成立醫療隊,成為一段美談。

  西門·開普斯:

  慘死的馬迭爾飯店老板之子

  在猶太人墓地的眾多墓碑當中,有一座最為特別,它不像其他墓碑修建得那樣肅穆,而是顯得極為簡單。張鐵江介紹說,這個碑就是著名的西門·開普斯的墓碑,在這個簡單的墓碑的背後有一段淒慘的故事。

  西門·開普斯(1909-1933)是哈爾濱馬迭爾飯店老板約瑟·開普斯之子,曾在法國留學,是出色的鋼琴家。可是沒想到,由於日本人覬覦老開普斯的財產,讓他遭受了一場飛來橫禍。

  1933年4月24日午夜,在哈爾濱日本特務機關和日本憲兵隊的策劃下,他被六名匪徒綁架,因勒索30萬贖金未果,同年11月,於隱匿人質處小嶺被加拉斯科殺害。這便是震驚世界的『西門·開普斯綁架事件』。張鐵江說,小開普斯死得非常慘,引起了所有在哈爾濱居住的外國人和中國人的公憤,為此哈爾濱全市曾舉行莊嚴肅穆的追悼會。老開普斯痛不欲生,他把兒子的遺骸運回法國,又按照猶太民族的習俗在哈爾濱為兒子建了一座墓碑。

  索斯金:

  每年捐善款近5萬盧布

  在墓地當中,有些是已查明墓主身份,有些未查到墓主身份,還有一些是已知埋葬在墓地內,但還未發現墓碑的,索斯金家族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索斯金家族是哈爾濱歷史上一個具有國際性的傑出的猶太家族,他們在哈爾濱生活、工作了近三十年。

  謝緬·索斯金是家族公司的創始人,20世紀初他來到哈爾濱創業,他創立的索斯金航運公司從小到大成為當時重要的航運力量。

  據介紹,索斯金家族在哈爾濱從事經商活動30年,投入資金達4000萬盧布。1923年,其家族公司出口的小麥、大豆和豆油約25萬公斤,佔中東鐵路公司年出口量的1/4。

  1910年,由於受到迫害,謝緬·索斯金的父母兄弟紛紛來到哈爾濱避難,他們在哈爾濱埠頭斜紋四道街(今道裡區經緯四道街24號)建起了一座西式的花園洋房,一家人在此度過了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伊薩克·索斯金是謝緬·索斯金的弟弟,1916年來到哈爾濱。他積極投身於哈爾濱的市政建設,每年向哈爾濱的慈善機構捐資近5萬盧布,為哈爾濱的市政建設及哈爾濱猶太人社區的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

  據張鐵江介紹,有關哈爾濱猶太人墓地的研究還在進一步深入,相信不久以後,墓地內的許多歷史之謎都將被解開,許多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也將隨之浮出水面。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