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4月9日訊 近日,不少市民向本報反映,哈爾濱市紅旗大街道路翻漿現象很奇怪:主路基本完好,而兩側的輔路卻翻個底朝天,嚴重影響車輛通行。
6日,記者乘車沿著紅旗大街從東直路向公濱路方向行駛。記者沿途看到,主路基本完好,而右側輔路卻大坑連小坑,翻漿路面至少百餘處,大片路面已經像龜殼一樣裂開。
記者看到,濱河文化雕塑園附近的輔路瀝青早已不在,黃泥路面留下約30厘米深的車轍,許多車輛都提前轉入主路行駛;繼續前行100米左右,輔路裸露出大塊的砂石,只有道牙子旁1米多寬的路面還算相對完好。
紅旗大街242號到258號這段路上,大大小小的坑大概有30多個,小坑直徑在10多厘米,有的大坑幾乎佔了路面的一半,這些大小不一的坑幾乎連成了片。當車行駛到黃河綠園小區門前,記者發現100多米長的輔路已經露出了黃土,路面明顯塌陷,幾輛公交車左躲右閃艱難前行,車上的人也是前仰後合。記者又驅車沿著紅旗大街從公濱路返回到東直路,一路又發現四五十處翻漿路面,尤其是紅旗大街與大有坊街、遼河路相交的輔路,以及紅河小區附近的路面翻漿最為嚴重。
為什麼同一時期建設的道路,主路和輔路差別這麼大呢?記者從哈爾濱市道橋管理辦公室了解到,紅旗大街是1997年至1999年分段建成的。根據當時的設計規劃,考慮到主路車流量大、重載車多,主路在建設時采用了三灰碎石基礎,而兩側輔路為灰土基礎,主要通行小型車和非機動車。但是,隨著車流量的增多,交通部門對紅旗大街的交通做出調整,凡是右轉彎的車輛必須提前一個路口轉入輔路,使得輔路不堪重負,提前翻漿,尤其是靠近右轉彎路口的輔路翻漿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