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9日訊 日前,記者在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哈醫大一院精神疾患診室以及一些心理諮詢室采訪,發現前來就醫的精神疾患較以往有所增多。據醫生說,每年春秋兩季都是精神疾病高發期,前來就醫的患者就會增多。從3月份開始,精神疾病的門診量就居高不下,有的時候一名醫生一天要接待二三十名病患。來自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的數字顯示,近一兩年,這個醫院每年新增的精神疾患都在3000人左右。
精神疾患增多危及社會
3月29日,記者在哈爾濱第一專科醫院,遇見了從大興安嶺領孩子來看病的張東。張東說,孩子正上高二,最近發現孩子情緒不穩,煩躁異常,常摔東西。另外一名患者來自哈爾濱平房區,家人說患者每次犯病都將母親抓撓得不像樣子。今年3月初,這位病患突然犯病,將母親肋骨打折,家人只好把他送進醫院進行治療。
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近3年全省精神病人殺人肇事事件增加了100多起,平均每年增加30起。每年全省有近百人死於精神病人殺人、縱火等事件,很多由『武瘋子』導致的惡性事件,也多發生在春秋兩季。
家人發現是治療重要環節
日前,記者見到從蘭西縣來哈爾濱第一專科醫院給孩子看病的趙連福,他今年22歲的孩子,4年前因為看到一起車禍,受到刺激後開始精神不好,當時家人擔心被村裡人笑話,一直沒有給孩子系統治療,結果孩子病情越來越嚴重。醫生說,要是早點治療,病情可以完全控制住。
有醫學專家臨床調查顯示,精神疾患一般都是遇到重大事情的打擊、家庭的突然變故或者得了久治不愈的疾病、工作壓力大等。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院長張聰沛說,精神疾患初期,如果經過及時的系統治療和家人的關愛,治愈性較大,甚至可以完全恢復正常。
五十多歲的哈爾濱人趙某,平時給人的印象是開朗熱情,退休後不幸得了腦梗,一年多時間住了三次院,病後的他變得沈默寡言,經常唉聲嘆氣。家人沒有認識到他這種情緒變化的危害性。前不久,趁家人不在,趙某從五樓跳下後身亡。出事後,家人就一些癥狀,諮詢了有關精神科專家,纔知道死者生前已患有抑郁癥。
哈爾濱市精神衛生防治辦公室主任孫麗霞說,對於退休的老人、學習壓力大的孩子都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兒女或者父母要和他們多進行溝通,一旦發現情緒、行為有異常表現,比如煩躁不安,害怕燈光等,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對於已患精神病的,在春季除了要及時服用藥物,還要陪伴病患經常到戶外活動,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疾病復發。
免費救助計劃正在展開
3月31日上午,哈爾濱市精神疾病衛生防治辦公室的醫生為住在呼蘭區的重性精神疾患張某送去了免費服用的藥品,還為他進行了身體檢查。患者的家屬說,自從病人得到『貧困精神病患者免費醫療救助』之後,哈爾濱市精神疾病衛生防治辦公室為其建立檔案,在醫生指導下按時服藥,病人的病情也有好轉。呼蘭的張某只是這個救助項目的受益者之一,從去年7月至今,哈市有近700名貧困重性精神疾患享受到這一免費救助。
哈爾濱市精神衛生防治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哈爾濱重性精神病總患病率在1.63%左右,像張某這樣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已達16萬人,哈市市區內有5萬人。『有些家庭因為不懂衛生常識或者礙於情面,相當一部分精神疾病患者還不在掌握之中,實際上的數字要超過16萬。』這位負責人強調說。
哈爾濱市精神衛生防治辦公室有關人士說,在掌握的700名重性精神疾患中,從未治療者111人,這些人多集中在農村,或者城鄉結合部。
剛剛從杭州參加『686項目』培訓歸來的哈爾濱市精神疾病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說,『686項目』在哈爾濱市即將全面啟動,摸底調查工作正在展開,調查對象主要是貧困的重性精神疾患,將在以往700名免費救助的基礎上再增加200名。
鏈接:686項目
2004年9月30日,國家精神衛生項目作為唯一的非傳染病項目正式進入國家公共衛生項目。2004年12月,獲得中央財政專款項目經費686萬元培訓經費,這個項目因而被簡稱為『686』。該項目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具體負責,該項目的目的是探討建立適合各地情況的醫院和社區一體化重性精神疾病連續監管治療模式,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社區防治和康復管理工作機制和網絡,最終目的是提供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