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3日訊 目前,哈爾濱市唯一一所開設滿語課的香坊區莫力街村小學校,試圖對『瀕危』的滿語進行傳承的願望遇到了極大的挑戰,學校面臨著生源不足、滿語教學難以為繼的窘境。
莫力街村是香坊區兩個滿族聚集村之一,是哈爾濱市一個著名的金源文化區域,至今仍有金代城牆、『點將臺』、『飲馬湖』等遺址,在該處曾出土過大量文物。莫力街古城址位於香坊區幸福鎮莫力街村內,據老人們講,這個村子在800多年前就已經建立,其中滿族人佔85%以上。但是,這個有著700多戶3400餘人的滿族聚居村卻沒有一個人能說滿語。
面臨生源不足,滿語教學難以為繼
為弘揚民族文化、培養民族人纔,莫力街村積極與阿城滿文學館聯系,從2006年9月份開始,聘請兩名滿語教師到該校任教,在學校五年級中開設滿語課程,學生一周學習兩節課程的滿語。此後,學校又專門派出優秀教師到各地學習滿語,回來傳授給村裡的孩子。目前,該校已有20餘名學生從學校畢業,已能夠掌握滿語的日常口語對話和書寫基本的短詞短句。學校對開設滿語教學也信心十足,希冀將這種被稱為『活化石』的少數民族語言發揚光大。同時,學校也通過各種途徑對滿族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挖掘整理了滿族圖騰臉譜,在學校的體育課中組織學生進行旱地龍舟、珍珠球等滿族的傳統體育項目等。
但是,新政策使農村學生進城讀書,使村裡的適齡學生大量流失。據莫力街小學的孫佔國校長介紹,在他到這所學校後,學生最多時達到近200人,而目前僅有70人左右,生源嚴重不足,而可以學習滿語的目前也只有約30人,滿語教學面臨著生源不足、難以繼續開展的困難局面。
滿族人口千萬,滿語精通者只有20人
滿族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是清初在蒙古文的基礎上創制而成的,清代時被定為國語。據介紹,滿族是目前我國較大的少數民族,人口已超過了1000萬人,但是滿語能夠達到精通程度的可能在20人左右,屬於『瀕危』的少數民族語種,目前對滿語的保護和傳承可以說是搶救性的。
據了解,清朝作為一個政權268年的真實存在,有數以百噸計的滿文檔案躺在國家和地方博物館裡面待解,僅黑龍江省檔案館就有滿文檔案60餘噸。這些檔案記載著黑龍江地區從清代開始以來的地理、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宗教、民俗、天文等一系列內容,相當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一部史志,對於清代歷史文化的研究也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然而,要把如此繁多的珍貴史料全都翻譯出來,需要100個人用一個世紀的時間。
如此眾多有待開發利用的珍貴史料,我國的滿語翻譯和研究人員卻不足百人。作為國內專門研究滿語的文化科研機構,黑龍江省滿語研究所僅有7個人。如果這種人纔狀況持續下去,珍貴的滿文史料有可能會成為永遠沒有人能破譯的『天書』。鑒於此,滿語人纔教育培訓也就迫在眉睫。
滿語既然存在,希望它不會消亡
為了拯救滿語這一中華民族語言,使其更好地傳承下去,2006年,阿城區創辦了『阿城滿文學館』,首批招收學員30多名。兩年間,又增加了函授班共計60人,日前已結業47人。滿文教師關志坤說:『學員中有十六七歲的孩子,也有年逾古稀的老人,都對這種民族語言充滿了好奇,這也是滿語的希望。』
2008年,坐落在阿城區的哈爾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將滿語專業列入招生范圍,成為全國唯一在高職院校開設滿語中專專業的學院,首期招生30人,開展滿語的啟蒙教育教學,以搶救瀕臨消亡的滿族語言和文字及補充匱乏的滿語人纔。
據哈爾濱市滿族文化研究學者、阿城滿文學館創始人關達夫講,搶救滿語應從掃盲抓起,嘗試在成人領域進行義務教育,並結合旅游、金源文化、信息技術等領域,探索滿語教育教學的特色發展道路。雖然阿城是滿族人聚居地,但還缺少真正的本土出版物,對滿語教學有了一定的制約。因此,他組織了一些滿語學者、學員,籌備出版一套《阿城滿文學館系列叢書》,共計20冊、分4個部分,以此作為滿語教材,免費發放給學員。目前,已經定稿等待印刷,但苦於缺少資金,目前還無法正式出版。
關達夫呼吁:希望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把滿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下去。滿語既然還存在,我們就應動用社會力量及早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