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齊齊哈爾棚改紀事:築廣廈千萬間 只為百姓盡開顏
2009-04-22 10:22:0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瑋 來玉良 姚建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落日的餘輝灑向大地,也灑在73歲的牛大娘臉上。她站在自家低矮破舊的棚戶房前,目光裡充滿渴望。牛大娘在這裡生活了整整53年。歲月流轉,當年的妙齡少女已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她住的這間棚戶房卻依然沒有任何改變。

  現在,終於有了希望。牛大娘家所在的齊齊哈爾市軍校街棚戶區地段,今年有望拆遷還樓。這片有著100年歷史的棚戶區終將退出歷史的舞臺。

  東北網4月22日訊 2009年,齊齊哈爾市計劃改造棚戶區120萬平方米,總投資10億元。將有更多的百姓像牛大娘一樣,告別舊屋,喜遷新居。

  現場:祈盼+喜悅+感動

  牛大娘家的小院裡住著七八戶人家。房子沒暖氣沒下水,夏天雨水倒灌,淘水成了這裡居民的常事兒。當記者走進這片棚戶區時,人們爭相追問:『什麼時候拆我們這裡呀?』聲音是那樣的迫不及待。

  就在與牛大娘家一道之隔的對面,也曾是一片棚戶區。已拆遷完的現場瓦礫一片。記者沿著坑坑窪窪的小道走進去,踩在腳下的是破磚、殘瓦和朽木。一位叫宋玉華的大姐跑過來,緊緊地拉住我們的手,激動地說:『我原來就住這裡,馬上我也要住上樓了!』今年底,宋大姐的新家將在這片廢墟上拔地而起,它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福鼎家園。

  走出棚戶區的人們滿含喜悅期待新居。

  在回遷小區新合家園,記者看到另一番景象。這裡大紅燈籠高高掛,男女老少喜氣洋洋。隨行的齊齊哈爾市建設局副局長張良介紹,新合家園現已建成16棟,去年底,首批1467戶居住在棚戶區裡的居民喜遷新居。

  新合家園55號樓2單元202室是低保戶張守義的新家。張守義的媳婦嚴重風濕,走路都困難。張守義靠打零工維持生活,還有一個正在上學的孩子。一家人在漏雨的平房裡住了十五六年。現在一分錢沒花,就住上了新樓,而且是70平方米的新樓!張守義的媳婦告訴記者,如果沒有棚改的好政策,這樣的樓房,他們想都不敢想!

  幕後:5+2與白+黑

  2008年,齊齊哈爾市打響棚改攻堅戰。『棚改工程』既是齊齊哈爾市的『天字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也是全市廣大黨員乾部的一項事業。

  超前運籌,科學決策。市委、市政府提早動手、超前謀劃,深入調研,做了大量前期准備工作。先後有60多名專業人員分四個組深入中心城區平房地段,走街串巷,摸清棚戶區的基本情況,掌握准確數據。他們利用衛星遙感影像圖制作了棚戶區區域分布圖,為科學決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制訂了時間表:力爭用3~4年時間,基本完成全市城區棚戶區改造任務。


  親臨一線,坐鎮指揮。市主要領導先後55次深入拆遷、施工現場,及時解決棚改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凡涉及棚改的事項隨時匯報、隨時研究,能當時決策的立即決策,能當天解決的決不拖到明天。

  跟蹤督辦,高效推進。棚改辦和從市直部門抽調的精兵強將近百人全天候奮戰在棚改工作第一線。在全市回遷新房的工地上,無處不躍動著各級領導乾部、共產黨員奉獻拼搏的身影。他們對棚改各個環節、各項工作實施全程跟蹤督辦,決不放松任何一個環節。

  采訪中,工作人員不止一次地說,他們要以『5+2』、『白+黑』的精神抓緊時間努力工作。從他們急促的腳步、忙碌的身影和疲憊的眼神中,記者明白了『5+2』、『白+黑』的真正內涵。

  正是這種忘我的工作狀態和心系百姓的棚改精神,使這座城市在2008年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拆遷面積43萬平方米、9246戶,竣工回遷房100棟、49.5萬平方米,實現了當年拆遷、當年建設、當年完工、當年回遷。如此快節奏、高效率,堪稱齊市城建史上的奇跡。

  根源:百姓的利益>天

  對於這座老工業城市而言,棚改是一場嚴峻考驗。齊齊哈爾的棚改工程贏得了一片掌聲,走在了全省前列。其根源究竟是什麼?

  其一,『陽光拆遷』,拆掉群眾心中的一堵牆。

  『陽光拆遷』是齊市成功棚改邁出的第一步。采取『七公開』的辦法進行拆遷安置,即:改造區域的低保戶名單公開、拆遷戶回遷安置地點公開、搬遷順序號公開、交差價款號公開、戶口情況公開,選擇樓層號公開,房屋評估價格公開,這『七公開』使棘手的拆遷問題在陽光下操作,讓百姓的心中有了底。敏感的利益衝突迎刃而解了。

  其二,讓百姓上得起樓,更要住得起樓。

  齊市棚改將困難群眾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拆遷補償政策實行有證房拆一還一,無證房拆二還一。對於特困戶、殘疾戶有證房不足40平方米直接上靠到保障戶型40平方米,不用交任何費用。那些上不起樓的享受保底政策,住進廉租房。上起樓住不起樓的,在物業費、取暖費、用氣費等方面適當減免,保證住得久、住得好。對孤寡老人制定關愛政策,安排住進公寓。這一系列暖人心肺的人性化舉措,焐熱了百姓的心。

  其三,全市上下一心,群策群力,破解難題。

  所有參加棚改的工作人員,上至市委書記,下至工作人員,都樹立一個強烈的意識:老百姓的利益至高無上。大規模棚改遇到的最大難題是用地緊張、資金短缺。他們開動腦筋,用創新的思路和超常的舉措千方百計予以破解。為了破解資金難題,他們甚至自掏腰包,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和乾部職工踴躍捐款。一份份真情在匯聚。百姓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棚戶區百姓掛在嘴邊的『感謝黨、感謝政府』的質朴話語,是對各級領導乾部由衷的禮贊。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