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7日訊 題:從『提籃小賣』到『合作生金』——克山縣依托農業合作社走規模經營之路
記者 朱丹鈺
近年來,齊齊哈爾市克山縣鼓勵引導農民成立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社。到目前,全縣以農民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為主的經濟合作組織已發展到91個,入社和入會農戶達到2.4萬戶,社員總數發展到7.44萬人,分別佔全縣農戶總數的22%和農民總數的20%,帶動全縣農民增收1600多萬元。實現規模經營土地245萬畝,佔耕地面積的81%。
筷子成捆抵大梁
古北鄉龍泉村4組距克山縣城3.5公裡處,共有農民76戶。憑借良好的地緣優勢,這裡的農民過去一直習慣在自家的菜園裡種植小毛蔥,收獲後再復種秋白菜。但因多在縣內銷售,加之農戶各自為戰,競相壓價,小毛蔥賣不上好價錢。2008年5月,在鄉政府的協調下,龍泉村56戶農民每戶出資2萬元成立了小毛蔥生產合作社,並注冊了『龍泉夾荒』商標。實行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包裝、統一產品銷售服務,種植面積擴展到全村,從800多畝迅速發展到2000多畝,產品遠銷廣西、山東等省份。僅此一項就可增加農民收入130餘萬元。
近年來,克山縣立足本地資源和區位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亞麻、馬鈴薯、畜產品、大豆等一批優質高效的經濟作物得到迅猛發展。但隨之而來的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於是,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引導了農戶不斷調整結構,有效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身披靚裝好出閣
西城鎮劉偉研發種植黃大豆、黑大豆、褐色豆、綠大豆已有4年歷史,但由於種植面積少且沒有商標,經濟效益一直徘徊不前。去年,劉偉聯合20個農戶,組建了西城鎮宏星大豆專業合作社,繁育新品種,傳播新技術,並注冊了『北國之星』商標,四色大豆實現了由量到質的跨越。在合作社的帶動幫扶下,全鎮四色大豆種植面積發展到2萬多畝,產品以高出市場0.3元錢的價格,遠銷北京、天津等地各大超市。僅此一項,全鎮農民增收250多萬元。
品牌是農產品的形象,專業合作社聯合力量創立品牌形象。去年以來,克山縣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申請農產品商標7件,目前全縣農副產品注冊商標已達17件。『龍泉』笨雞蛋、『WYER』牌醬菜、『金盛豐』白酒、『婉容』糯米等農產品憑借無公害品牌優勢走上大中城市居民餐桌。年初,克山馬鈴薯還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稱號。
演好角色定好位
日前,全縣經濟會議一結束,克山縣工商局局長田凱便來到北興鎮興河村車明義家,幫助他對種植加工水稻專業合作社的有關章程制度進行修改完善。此前,在該合作社注冊過程中,工商局除開闢『綠色通道』外,還免費為申辦者提供了政策法規方面的諮詢服務和申請、受理、審批一站式服務,確保了合作社結構的規范。
農民組建專業合作社,政府怎麼辦?克山縣堅持農民意識進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則,以指導和服務為主,在加強業務指導,開展技術培訓,提供政策諮詢,搜集發布信息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昆豐大豆專業合作社總經理王雲感慨地說:『政府變行政乾預為引導服務,讓我們這些社員放開手腳、鋪下身子大膽去闖,增強了帶領更多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乾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