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伊春區學習實踐中以完善五項機制推動社區建設上水平
2009-05-13 16:25:21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3日訊 伊春市伊春區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堅持把社區建設作為工作重點,努力提高聯系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從完善五項機制入手,不斷開創社區建設新局面,讓群眾看到了學習實踐活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效果。

  完善網絡運行機制,規范社區工作體系。在學習調研階段,伊春區委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了解到部分社區黨員數量多,平時學習難集中、活動難組織,積極創新管理體系,在36個社區建立了黨建工作『三、四級』網絡。即:社區黨總支——樓棟黨支部——樓道黨小組——樓層黨員責任區的四級黨建管理網絡,對不具備建立黨總支的社區,建立社區黨支部——樓道黨小組——樓層黨員責任區的『三級網絡』。采取配強黨小組長,設定黨員責任區,公示責任區黨員姓名、具體工作內容的方式,亮出黨員身份,形成了總支抓支部,支部抓小組,小組抓黨員,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網絡運行機制。目前,共建立了21個社區黨總支、15個社區黨支部和62個樓棟黨支部,劃分了179個黨小組、建立了768個黨員責任區。

  完善領導責任機制,強化社區工作保障。為實現社區建設提檔昇級,伊春區委成立了以區委書記為組長、主管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堅持定期組織召開社區工作會議,研究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聽取工作情況匯報,及時解決社區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全區27位處級黨員領導乾部、13個區直單位和28個機關部門分別與36個社區結成了『三位一體』聯系對子,幫扶領導和幫扶單位主動深入社區指導工作,幫助謀劃社區建設工作思路和發展方向。幫扶領導和幫扶單位還采取對上爭取、多方協調等辦法籌措資金200多萬元為36個社區配備了辦公設備,改善了社區的工作環境。截至目前,36個社區全部配備了電腦、打印機、電教設備和辦公電話,擁有了較為固定的辦公活動經費,設立了兩委辦公室、黨員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健身活動室、文娛活動室、警務室,推動了社區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完善工作約束機制,健全社區工作制度。為進一步規范社區工作程序,先後健全完善了社區『三會一課』、黨員活動日、民主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規范了社區黨建、精神文明、基層政權、綜合治理、計劃生育、社會保障、再就業、工會等方面的79項工作制度,共2.6萬字,統一裝訂成《伊春區社區工作制度匯編》,使社區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規范運作。制定了《伊春區社區建設考核實施方案》和社區黨建、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社區自治建設3個類別的考核細則,使社區工作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約束性。出臺了《『群眾滿意社區乾部』評議活動實施方案》,對社區乾部從思想道德、工作能力、工作作風、工作業績、為民服務、廉潔自律6個方面進行客觀公正地評議,並把群眾的評議結果與社區乾部的提拔使用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調動了社區乾部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完善黨員管理機制,順應社區工作形勢。伊春區委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結合社區不同類型黨員的實際,突出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對離退休黨員實行『理解型』管理,學習實踐活動中,社區乾部主動上門請那些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較高的老黨員講黨課,為那些身體不好的老黨員送學習資料,使老黨員進一步增強了對科學發展觀重要意義的認識;對下崗職工黨員實行『服務型』管理,具體采取『兩送兩幫』的方式,即:送學習資料、送就業信息,幫助轉變思想認識、幫助聯系就業崗位,使下崗職工黨員充分感受到學習實踐活動帶來的變化;對軍轉黨員實行『加強型』管理,定期組織軍轉黨員進行學習,強化軍轉黨員的黨員意識和服務意識;對畢業生黨員實行『關心型』管理,社區黨組織主動詢問畢業生黨員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就業情況,幫助畢業生黨員解決就業等難題;對流動黨員實行『溝通型』管理,采取建立檔案、書信聯系、電話聯系、親屬聯系的方式,加強教育和管理;對在職黨員實行『目標型』管理,設計並印制了《在職黨員教育管理手冊》,由單位黨組織和社區黨組織分別為黨員定出雙重工作目標,增強了在職黨員服務社區、服務群眾的責任意識。

  完善社區服務機制,創新社區工作載體。伊春區委以服務群眾為宗旨,緊緊圍繞各個時期社區建設工作重點,在各社區構建了『四個面向』的社區服務機制。一是面向貧困居民開展救助服務。各社區黨組織通過動員企業帶一戶、商鋪聯一戶、單位幫一戶和黨員助一戶等『一幫一』、『多助一』的形式,先後建立幫扶對子178個,定期開展走訪慰問活動,目前,共為貧困居民送去慰問金、慰問品價值20萬餘元。二是面向下崗職工開展再就業服務。充分利用轄區單位資源,開展再就業培訓服務,提高下崗職工的就業技能,先後在家政、餐飲、維修等方面培訓下崗職工520餘人次。通過提供信息服務、利用社區網站公布求職意向,幫助下崗職工『找崗』、開辦社區小市場,發展社區服務業,為下崗職工『建崗』、倡導自謀職業,扶助下崗職工『創崗』,通過以上各種途徑幫助1000多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就業。三是面向社區居民開展便民利民服務。興建了佔地300平方米的多功能社區服務中心,在5個街道分別建立便民服務站,在36個社區建立了357個便民服務點,開闢了托老托幼、衛生保健、家政、再就業等十大類40多個服務項目。組建了以黨團員為主的法律顧問、白衣天使、愛心車組、衛生保潔、治安巡護等志願者服務隊180支,服務隊員12100多人,定期深入到社區和居民家中,為居民排懮解難。四是面向轄區單位開展社會化服務。在各社區黨組織建立了轄區單位檔案、個體業戶檔案和轄區單位負責人聯系冊的『兩檔一冊』,並堅持做到『五個上門』,即:上門聯系新進入社區的單位、上門幫助新落戶社區的單位、上門解決單位的安全防火隱患、上門征求單位的意見及建議、上門關心單位職工遇到的困難。主動為駐區機企單位提供法律、政策、環境、治安等服務300餘次,解決實際困難近200個,贏得了駐區機企單位的信任和支持。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