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原哈爾濱俄僑謝苗諾娃:糖葫蘆冰棍味道至今記憶猶新
2009-05-22 17:43:47 來源:東北網  作者:畢曉紅 周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22日訊 題:原哈爾濱俄僑謝苗諾娃:糖葫蘆冰棍味道至今記憶猶新

  東北網記者 畢曉紅 攝影 周娜

熱情的埃米利婭為客人煮咖啡

  『我很幸運,在這次參加活動的人群中找到了自己在哈爾濱時的鄰居,還有許多弟弟當年的玩伴。』5月19日,記者來到了謝苗諾娃•埃米利婭•瑪蒂索芙娜所居住的酒店。這位來自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的老人是專程來哈參加世界各地哈爾濱俄僑聚會的。溫馨的客房裡,伴著咖啡的香味,年近古稀的埃米利婭開始了講述。

  『得到來哈參加世界各地哈爾濱老俄僑《春天的舞會》活動的通知後,高昂的費用讓我也曾經猶豫過,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我還是決定來了。我們都已經有50多年沒見過了,互相之間也沒有過聯系。所以僅僅從外貌上已經辨認不出彼此了,只是記得當年朋友的名字,當有人告訴我自己是誰的時候,我就會先在照片上找出他們年輕時的模樣,這樣纔能對上號。』

埃米利婭向記者講述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1898年,我的先輩追隨建設中東鐵路大軍來到了中國,我的祖父是中國人,祖母是俄羅斯人,外祖母是拉脫維亞人。我的父母親都出生在哈爾濱市。母親講著一口流利的漢語,在哈爾濱生活期間,她曾在一家俄羅斯醫院裡當翻譯。我出生於1940年。我們家住在如今的南崗區馬家溝附近。我是在蘇聯學校上的學,1958年隨家人離開哈爾濱前往俄羅斯投奔姨媽時,還差半年沒有中學畢業,後來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市又繼續學習了半年,纔獲得了畢業證。』


  『母親兩年前剛剛過世,生前經常給我們講當年修建中東鐵路時期的情況和我們在哈爾濱的生活。我的父親去世後,多病的母親帶著我和年幼的弟弟度日艱難,曾經不得不靠變賣家裡的物件維持生活,後來母親又沿街賣牛奶維持生計。我家附近有一家中國人開的小商店,我們沒有錢的時候,店主總是先賒給我們貨。每當回憶起這位中國人時,我和母親總是感到很溫暖也很感動』。

埃米利婭(前排右)和朋友們

  『在哈爾濱我度過了快樂的童年和學生時代。學校別有特色的周末晚會讓我至今難忘,那時,晚會上除了一些答題競賽之外,學生們還表演節目。我喜歡跳舞,特別是華爾茲跳得好,只要是我和我的舞伴上場,每次都獲獎。我們還和中國學校一起聯歡。有的時候,如果不願意上課,我會和幾個要好的同學去中國的小飯館,買上幾個包子,坐在那裡聊上半天。有時,為了防備別人找到我們,我們還會躲到傅家甸,放心地玩兒,一直到放學的時間再回家。有一次,我和一個要好的同學淘氣,上課時藏到了黑板旁邊存放物品的櫃子裡。一位中國老師開始上課了,我們坐在悶熱的櫃子裡偷偷地聽老師講課、同學回答問題。正在竊喜的時候,傳來了老師的腳步聲,我想,糟糕,可能是老師的粉筆用完了。腳步聲越來越近,我們嚇得摒住了呼吸。突然櫃子的門被打開了,老師先是吃驚地睜大了雙眼,短短的幾秒鍾過後,他拿出幾根粉筆,平靜地關上了櫃子的門,隨後繼續上課。對於他的冷靜我們很吃驚,同時也為自己的錯誤而擔心。沒想到,這件事情老師再也沒有提起過。』

  『還有東正教主顯節的冰上洗禮,讓我的記憶也很深刻。我們在封凍的松花江上打滑梯、坐冰爬犁。參加活動的人中有俄羅斯人,還有當地的中國人,大家一起和諧相處。松花江、太陽島和廟臺子,也是我和伙伴們們常去休息的地方。今天我去了江邊的早市,又看到了自己小時候最愛吃的東西–地瓜。那時,母親外出賣牛奶回來時,總會帶回一些好吃的東西,地瓜、糖葫蘆、冰棍、凍梨、櫻桃、月餅,至今它們的味道還記憶猶新』。

  『從哈爾濱啟程去蘇聯的時候,因為中國貨的質量好,樣式又漂亮,所以,我母親用賣房子的錢給我們每人買了好幾套衣服和皮鞋,為了能把這些東西順利帶到蘇聯,過蘇聯海關時,我們都盡量把衣服穿在身上,我自己就套了好幾件毛衣。』

  回憶起在哈爾濱的生活,老人禁不住多次開懷大笑。

  離開中國39年後,埃米利婭於2007年中秋節期間第一次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哈爾濱,高大的建築、乾淨的城市,在熟悉的街道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學校,建築保存得與從前一樣。家鄉的巨變讓她驚訝的同時也倍感自豪。回家後,她逢人便講哈爾濱的變化和獨特的魅力。

  最後,埃米利婭深情地對記者說:『這次來參加這個活動,對於我來講,是一個歷史時刻,美好的記憶會陪伴我一生。中國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身為一名哈爾濱人我為此而高興。』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隋洪波